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推动案例教学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加强课程思政经验共享,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院推出课程思政系列优秀案例。
2022年1月,本科生院已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进行推送宣传。近期,课程思政案例版块将陆续为大家展示北京交通大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风采。本期推出的是:2019年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筑设计Ⅲ》(课程负责人:胡映东,教学团队成员:石克辉、张开宇、吕芳青、苏光子、张育南、万博、张文、盛强)课程思政建设案例。
一横一纵、多点协同的“建筑设计Ⅲ”课程思政建设
完成人:胡映东
审核人:张野
一
课程和案例的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Ⅲ
授课对象:本科三年级·建筑学专业19级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核心主干课
课程简介:《建筑设计Ⅲ》是面向建筑学本科三年级上学期的7学分专业核心课程,自1985年北方交通大学恢复建筑学专业招生以来,一直是五年制建筑学教育“建筑设计主轴”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课程通过博物馆建筑和交通建筑两个中等规模公共建筑的设计专题,巩固和发展建筑设计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处理综合性、复杂性公共建筑的功能、空间、造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建立学生对建筑与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因素的建筑设计观和整合创新能力。交通建筑专题结合我校在交通领域的办学特色,与上下年级课程相互衔接进行选题。
课程特点:作为“一轴两翼”教学体系主轴上的核心课程,与技术类、历史类“两翼”课程协同教学,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设计实践,提高设计的创造力和自主性。
课程获奖:
1) 2021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国家级);
2) 2021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获培训证书;
3) 2020年,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
4) 2020年,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国家级)TOP100奖;
5) 2019年,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
6) 2018年,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国家级)TOP100奖;
案例简介:
案例贯穿建筑设计Ⅲ”课程两个设计专题,分别以“人文”和“科技”为主题,将专业方面对社会、人文、历史、技术等创新设计所需的整合能力训练,与课程思政对文化自信、科技创新、报效祖国的自豪感、责任感等价值塑造相互结合,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双目标”的达成。
二
案例蕴含的思政元素分析
课程思政元素层次清晰,环环相扣:整体有主题,环节有特色。一方面,结合两个“北京老字号”博物馆、“京津城际武清站”不同的设计专题,分别突出人文、科技不同的课程思政主题,纵横开阖;另一方面,结合课程在时间轴和课程间的横、纵向递进关系,课程各环节上思政元素各有侧重。(1)专题第一周,点明人文精神和科技兴国的思政主题,结合布置课程任务书和理论讲解环节,融入价值观、社会责任等;(2)课程进展中段,突出主动学习、创新意识等思政元素,帮助学生不断突破和尝试,激发学生创意灵感;(3)最后的绘制成图阶段,强化工作态度、规范性等思政元素,以理工科学严谨务实的精神对成果进行严格把关;(4)专题结题有公开评图环节,邀请行业专家、兄弟高校教师作为评委,将行业需求和对标高校等信息带入课堂,课程思政重点是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表1)
值得突出的是,建筑专业设计课的教学组织形式除了少量理论授课和小组讨论,更多采用一对一辅导形式。按照国家专业评估要求,一名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数量不大于12人,“师傅带徒弟”,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价值观在口传心授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求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才能更好发挥课程思政成效。
表1 教学环节中的专业内容与课堂思政“双育人”教学大纲
三
案例教学整体设计
(一)教学设计
《建筑设计Ⅲ》作为“一轴两翼”教学主轴呈上启下的核心课程,并与“史论”和“技术”两翼相互支撑。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设计实践,提高设计的创造力和自主性。通过10余位课程组教师近10年教学创新和实践,制定了“紧扣文化认知、强化科技引导、教师言传身教、鼓励自主学习”的 “育人+专业”教学思路,优化课程体系、载体和教学方法,课程取得了一定成效,双育人成果受到国家、校、院的三级教学组织认可,获得“在线教学实践优秀成果”、“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思政示范交流课”等荣誉,高水平竞赛学生获奖近10项。
课程教学设计遵照双育人要求进行总体理念和思路布局,总的来说是“一纵一横”(图1)。一纵是指课程的两个专题的思政主题有所差异但又前后关照。结合两个“北京老字号”博物馆、“京津城际武清站”不同的设计专题,分别突出人文、科技的课程思政主题,展现北京“四个中心”具有的文化自信和我校铁路交通特色。从专业角度提高学生在设计中对历史、人文、社会、科技等各要素的综合能力,从课程思政角度是提升学生对人文情怀、热爱国家与科技兴国、新时代年轻人的自信心、自豪感、使命感串联起来。一横是指课程与“史论”和“技术”两翼相互支撑,理论转化为实际,读经典但避免死读书读死书,让学生学以致用中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职业方向,树立报效祖国的热情和信心。该课程与同期的《中国建筑史》、《建筑技术》课程协同教学:专题一“北京老字号”博物馆将《中国建筑史》课程传授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实践,通过“现场探勘”、“实地访谈”等方式走进生活,了解民情,强化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认知和喜爱;专题二“京津城际武清站”与《建筑技术》课程在理论和实践上互为补充,“技术”翼课程为设计专题提供建造实施环节的理论指引,设计专题反之提供技术检验的对象,双方授课环节和成果相互糅合,提升教学水平共同提高。
图1 课程在“一纵一横”教学十字轴上与思政主题的结合
(二)教学实践
课程主要面临的教学难题:
(1)思政如何与专业课相结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抓手?
(2)如何破解三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学习热情(意愿)和自主学习(效果)提升难的问题?
围绕上述两个主要教学难点,在《建筑设计Ⅲ》课程建设中,尝试建立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对应教学目标及毕业要求,实现设计课程与思政建设的有机融合;同时,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提供科学方法的指导和思维的拓展。课程组教师通过多次研讨,制定了“紧扣文化认知、强化科技引导、教师言传身教、鼓励自主学习”的 “思政育人+专业教学”思路,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概括为4项教改举措。(图2)
图2 专业教学与课堂思政双目标与四项举措的教学体系
(1)紧扣文化认知
建筑学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学科,不仅强调实用价值,更注重其精神价值。它关注容纳各种社会活动的物质化空间,以及空间对活动行为的无形互馈影响(图3)。
在思政育人方面,课程群立足学科的专业视野、理论和方法,创新专业主干课程价值体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隐形“课程思政”目的。
在专业教育方面,采用理论与实践、课程内与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 “北京老字号”设计专题,贴近生活,开展认知社会、体察生活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通过实地和在线调研、问题查找与分析等教学环节,从发生在当下和身边的实事中汲取鲜活、具体、易于理解的养分帮助学生认识北京城、老字号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探索与城市存量发展内涵相符的设计理念和手法。
图3 学生们走进京诚老字号,体会传统民俗文化
(2)强化科技引导
在教学目标、方法和媒介上,紧扣我校交通特色,突出交通强国、科技创新、科技报国的思政主题,与城际城站设计相互结合。
在专业教育方面, 通过武清高铁站现场探勘调研、教师高铁站设计原理和演变的理论讲授,指导学生从站场功能组织、动线设计、艺术造型、新技术等方面开展学习和设计实践,提高科技创新和综合设计能力。
在思政育人方面,增强荣校传统教育,通过授课中的场景代入感和认同感,帮助同学建立科技报国的热情和自行,尝试将设计专业能力与祖国铁路建设融为一体,实现个人价值(图4)。
图4 学生武清城际车站设计图,展现绿色科技下的未来车站
(3)教师言传身教
建筑专业教学的特点是师傅带徒弟,教师一言一行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参与课堂教学、评图等教学活动的企业专家、外校教师都会影响职业规划和学风。
在专业教育方面, 作为设计实践类课程,围绕真实案例和项目,师生展开创意设计和开放讨论,以解决综合问题为唯一目标,促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
在思政育人方面,教师通过倾听和言传身教,把思想性、知识性与教学方式上的可接受性有机结合,潜移默化地正面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团队合作和沟通行为。公开评图环节邀请企业专家和外校教师参与评图,将行业发展前沿、新技术、新方法、新资源请进校园,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服务社会的远景(图5)。
图5 “一对一”改图(左)与公开评图(右)
(4)鼓励自主学习
在思政育人方面,通过激发主动学习热情,提高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外动力和能力;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认真、敬业的态度和作风。
在专业教育方面,激发热情和解决认知难题是破解三年级设计教学中的学习热情(意愿)和自主学习(效果)提升难题的关键。课程探索“VR+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依托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优秀案例项目“基于VR辅助创新思维方法的建筑设计课程开发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借助VR建构真实情境,帮助解决学生空间认知能力不足、理论知识转化等迁移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学显示,虚拟仿真引导下的自主学习,一定程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自主检验和发现自身设计问题并及时修正,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图6)。
图6 学生在VR环境中进行自主体会和纠错
(三)教学反思
在《建筑设计Ⅲ》课程思政建设中:
一方面,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和责任人,在教学内容策划、教学过程组织等方面需要积极投入,言传身教。特别在“师傅带徒弟”式的建筑设计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到价值观、人生观,小到职业操守、工作态度。
另一方面,专业教育或思政育人,都以学生的获得作为检验标准。两者都具有短期和长期、显性和隐性的成效,既包含学生在学校内获得的学业进步和竞赛成绩,也包含进入社会服务取得的成果,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是学校赋予学生长久生命力的宝贵财富。
往
期
阅
读
1.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一)|《信号与系统》:连续时间信号的时域抽样
2.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课程思政融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行车调度指挥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3.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三)|《电磁场与电磁波》: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4.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四)|《会计学原理》:分析京沪高铁报表 激发爱路报国情怀
8.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八)|《无线通信基础》:回顾无线通信发展史,立志科技报国,在伟大梦想中成就事业
9.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九)|《数据库系统原理》:家国情怀、全面发展
10.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十)|《物流学》:我国物流发展辉煌的历程——自豪与使命
11.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十一)|《经济学原理》:强化思政教育,激发爱国情怀
12.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十二)|《供应链管理》:“啤酒游戏”课堂情境学习项目
13.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十三)|《交通运输设备》:新时代我国交通运输设备建设伟大成就
14.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十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课程中的小故事与大道理
15.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十五)|《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工科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16.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十六)|《几何与代数(B)》:从一道行列式问题谈秦九韶
17.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十七)|《生活中的生物学》:由宿舍睡眠话题引发的制度自信讨论
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端查看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