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环境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专题报告

一、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方案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学院全体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基本健全。

基于教育部双碳人才培养方针,建设具有双碳元素的课程思政案例体系。系统地开展思政课程建设以及相关理论研究,以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培养双碳思维以及素养为目标,建设具有双碳元素,有民族情怀的课程思政案例体系。通过问卷调查与个人访谈,了解学生对思政教学理解以及思政教学方式的建议和意见,建立动态化思政反馈,动态的指导课程思政建设,使思政元素涵盖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汇报内容。

五年内,培育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成立课程思政基层教学组织和课程思政建设示范团队,申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继续为学校课程平台思政教学资源库推荐优秀案例,充分发挥示范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学院内全面形成广泛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课程思政建设具体措施

1、科学设计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的教学体系,明确课程思政目标要求

围绕建设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修订2022版环境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双碳和智慧特色”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将智慧、交通、低碳前沿技术融入专业教育。全面梳理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组织学院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专项工作经验交流,将课程思政建设覆盖到全院教师,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中。

把专业核心课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进一步梳理学科专业的价值引领元素,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元素,研究制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规范及评价标准,明确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的切入点,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使专业课教师能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2、着力打造育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课程,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

强化示范引领,培育以专业课为主体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优先从校级思政类教学改革项目中遴选建设。充分利用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人文资源等,建设好一批具有“交通、双碳和智慧特色”品牌的系列核心通识高水平课程。

基于双碳战略,深入发掘基于的双碳战略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炼能够作为学生德育培养以及可持续能力培养的双碳价值元素;系统地调研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文献,思考思政授课所涉及的教育学理论与方法,明确环境材料相关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并深入分析。

3、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创新课程思政教学

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将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任课教师要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课堂教学,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课程考核各环节。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采用案例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基于毕业要求以及相关能力要求,结合双碳国家战略,完善课程材料,在课堂上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并将上述思政教学与大创项目有机结合。

4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思政内涵

建立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充分利视频、课件、习题、案例、实验实训项目、数字教材、数据集等优秀教学资源库,推动学院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与创新利用,使之成为激励学院师生的思想库、加油站。

建设课程思政资源信息化平台。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方式的创新利用,基于学生学情进行课程思政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在线课程资源的开发,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主动及时地提供集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于一体的课程思政网络资源。

5、建立动态化学生思政建设反馈体系,用于教学可持续改进

根据思政建设情况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及时收集授课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反馈,尝试建立授课-实时反馈-持续改进的微循环反馈机制,使得持续改进可以实现动态化,实时化。针对课程结束后的教学系统总反馈,进行仔细梳理,分析,对授课过程中存在核心问题进行改进,作为微反馈和总反馈相互有机结合,促进教学持续改进强化本科生主动思考能力,引入思政教育的案例,让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双碳思维理念以及个人素养。

三、建设成效及推广应用

1、落实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整改工作

学院在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经过校外专家评议,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修订完成环境工程及第二学位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双碳和智慧特色”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将智慧、交通、低碳前沿技术融入专业教育。全面梳理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完成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优化整改工作。

2、组织全院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专项工作经验交流

针对本年度整改工作的总体部署,依照学校要求,学院动员全体教师要有高度政治站位和责任意识,高效率完成相关修改工作。邀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学院教师,分享课程思政经验,提炼思政建设的原理和具体实施方案。

3、公益教学资源共享

报送学校课程平台课程思政案例库教学资源9项。

序号

资源主题

所属领域

资源数量

所属平台

1

水质工程学与实验II

思政案例

1

交大课程平台

2

环境功能材料(全英文)

思政案例

1

交大课程平台

3

环境工程原理

思政案例

1

交大课程平台

4

环境工程创新与创业教育

思政案例

1

交大课程平台

5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思政案例

5

交大课程平台

 

四、课程思政建设特色与创新

1、特色和经验:

1)力争做“大先生”,突出“传道”是授业、解惑的重要前提:强化育人初心教育,站在国家发展、历史发展、个人发展不同维度,制定育人目标。

2)“道”的多维度融合和高度提炼: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双碳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

3)“传”的方法论创新和高度融合:

   在育人目标上和授课内容上,注重战略思维、大局意识、国家战略需求、行业卡脖子问题引导。

   在方法上,强化全过程学习,吸收,注重“实战化”思维,注重将上课知识和同学们课后的科技竞赛、大创等实践有机结合,将未来职场对人才的真实要求提前融入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全过程。

   OBE理念层面,注重学生长效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批判思维等)培养与强化报国使命感,通过课程讨论,课程汇报,小论文撰写等,激发学生自主驱动的自学和对新领域的探索精神,产生可持续的发展能力,推动学生自我的持续发展和自我更新。

2、创新

建立了以强化知行合一、强化实战化为特色的思政启发-能力培养-可持续能力发展一体化育人模式。

五、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1、专业核心课程

针对思政育人目标,重点加入了《指导纲要》中要求的[科学精神] [家国情怀] [社会伦理] [职业素养] 的思政案例

课程思政案例1. 知识点:全球和我国的环境问题

引入案例:课堂讲授全球环境污染事件和我国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以此作为引入,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自己所了解的或自己身边所存在环境问题。知识拓展:多媒体资料,展示“项目违法排放污水——灌溉农田——引发危害”等案例。

思政点: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将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领悟环境保护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进一步使学生理解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境保护政策,引出法治教育,使学生明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案例2. 知识点:环境相关法律法规

引入案例:课堂讲授我国环境法律法规的构成,布置课堂讨论作业,学生课下依据生态环境部等官方网站资料,自主系统性地学习环境相关法律法规最新版本,并选取典型法律法规在课堂进行汇报。知识拓展: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版和2002版的差异,介绍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思政点:加强环境法治教育,使学生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特别是新环评法增大了处罚力度,从制度上避免了环评违法行为的发生。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我国不断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监管体系,作为环境专业学生,应具有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职业素养。”

2、实践类课程

重点加入《指导纲要》中要求的[辩证思维]的思政案例

课程思政案例1.知识点:活性炭吸附原理

引入案例:要求学生充分考虑实验材料、药品、废液等的有效回收、处理。

思政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思政案例2.知识点:离子交换原理

引入案例:要求学生小组讨论,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通过老师指导记录实验数据、出具实验分析报告。

思政点:通过小组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团结协作、分工互助的职业素养和确保数据真实有效、视数据质量为根本的职业道德。

课程思政案例3.知识点:高级氧化消毒原理

引入案例:介绍相关分析仪器的构造与工作原理、优化进程,具体可采用动画、视频进行描述。

思政点:让学生了解实验仪器的特点、应用及发展历程,感悟一台仪器背后所凝结的广大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与智慧,激励学生潜心钻研,勇于创新,不惧困难。

3、创新教育类课程

重点加入《指导纲要》中要求的[创新思维] [工程思维] 思政案例

课程思政案例:知识点:遵循正确的科研方法是实现双创的一个基本前提

科研方法是指从事科学研究所遵循的、有效的、科学的研究方式、规则及程序,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及科学理论工作者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有效工具。正确的科研方法对科研工作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构建知识体系和科学大厦必不可少的要素,而且能扩展和深化人们的认知能力与辨识水平。错误的科研方法会导致荒谬的结论甚至伪科学,有时会严重阻碍科学研究发现的进程。

从正面(欧氏儿何学的建立、门捷列夫周期表的创建)和反面(牛顿后半生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举例,说明正确的科研方法贯穿于科研工作始终,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4、绿色低碳类课程

重点加入《指导纲要》中要求的[科学精神] [家国情怀] 思政案例

课程思政案例1.知识点:我国提出碳中和的背景

引入案例:全球历史上碳的排放量、全球温度变化及气候变化导致的各种后果。知识拓展:通过数据、图片、视频,介绍碳排放导致全球温度升高的气候变化问题。

思政点: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我国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碳中和目标,一方面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也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履行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通过介绍,引导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生态思维。

课程思政案例2.知识点:电力行业碳中和方法与技术

引入案例:我国的资源禀赋和技术发展现状导致我国电力行业的主要还是以火力发电为主,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是影响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行业。

知识拓展:近些年,我国在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绿色能源规模不断增加,为电力行业的碳中和打下良好的基础。

思政点:电力行业作为我国碳排放的重要部门,“低碳发展”对于全社会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推进电力行业的碳中和,需要在节能降碳上的技术发展,也需要在能源结构上实现调整,是我国重塑能源体系、实现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举措。在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全局意识,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六、工作反思

教学反思:通过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不仅可以丰富思政教学资源,革新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其次,可以改变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重专业知识和技能,重授业解惑轻传道的教学方法,加深了研究生专业教育过程中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致力于碳中和国家战略的使命感以及爱国主义的职业素养和科学探索精神。通过发掘基于催化的古代哲学与现在的思政人物与事迹,使学生专业知识的兴趣更加浓厚;通过丰富教学内容、从深度与广度发掘环境功能材料思政案例与元素,也进一步提升教师思政能力水平和教学水平,成为适应新时代的研究生的人生导师和引路人。

存在的实际问题:学生对材料学跨学科知识基础薄弱,对课程内容和思政内容理解能力有限。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思政内涵,需要进一步精细化设计。

下一步工作计划:结合双碳战略,以碳减排环境元素为契机,发掘相关功能材料体系和内涵。进一步完善相关课程的思政建设和思政元素发掘。将最新的双碳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地外空间环境-催化体系、人工智能-催化等新元素纳入思政案例建设中,提升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和时代特色。课后通过视频自学, 碳减排重大技术科普推广,等多元化方式,强化学生对课程理解能力。鼓励学生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进行主体汇报和小论文撰写,通过知行合一,进一步将思政与双碳战略融入学生课程学习全过程。

 

 

 

环境学院

教学副院长签字:

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