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方案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所有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在每一节课堂上进行实施,实现立德树人与知识传授的相互融通,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落地落实,同时基于学院大面积公共基础课等课程特点,进行特色资源建设。
二、课程思政建设具体措施
1.继续完善课程思政案例库,各课程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探索,挖掘提炼课程内容和教材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将思政元素有效自然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同时跟踪新科技发展动态,随时进行补充和更新思政案例,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案例库。
2.发挥国家级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的课程思政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动员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微课制作,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向高等教育出版社提交课程思政案例。
3.动员各类课程申报教改项目进行建设。11门课程申报2023年校级教改项目课程思政建设类项目,其中《大学物理I、II》双语、《物理演示实验》、《理论力学》等9门课程获批立项。
三、建设成效及推广应用
各类课程积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建立各课程的思政案例库。2023年,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量子力学”和“无机与分析化学”分别向高等教育出版社提交课程思政案例,这2个案例将被收录在北京交通大学课程思政案例集中。北京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大学物理”的思政微课上线人民网和新华网;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生活中的生物学”提交微课作品到新华网。《光通信原理》等9门立项2022年校级教改项目建设的课程向学校提交45个课程思政案例。
《大学物理I、II》双语、《物理演示实验》、《理论力学》等9门课程立项2023年校级课程思政建设类教改项目,进行案例建设或思政微课制作建设。
教师发展分中心邀请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原党委书记,宝钢优秀教师,吉林省教学名师、物理学师范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东北师范大学)主任,《物理实验》杂志执行主编,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李金环教授到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指导工作,分享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成功经验。
四、课程思政建设特色与创新
1.学院参与申报了大中小衔接课程思政建设社科基金项目、牵头申报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建设社科基金项目。
2.在大面积公共课程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大学物理:开展大学物理知识图谱建设,深挖教学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优化课程设计,组织教案分享活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获得北京高校首批本科课程优质教案,教案入选北京市教委征集的65个优秀教案。大学物理实验:每一个物理实验都融入了思政元素,挖掘了实验项目背后我国该领的奠基科学家的学习与工作历程突出从无到有,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3.依托一流课程建设和教改项目建设逐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课程建设中,挖掘蕴含的思政元素,建立和不断丰富完善课程思政案例库,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使得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推进和落实。
五、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案例1:通信用光纤的结构的思政教学案例:
讲解光纤通信原理时,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事迹,1974年8月,赵梓森提出石英光纤通信技术方案。方案遭到许多权威专家的质疑,质疑声中最主要的观点是,光信号经光纤传输后,由于吸收、散射等原因引起光功率减小,影响传输距离或中继站间隔距离,导致“通信传不远听不清”。赵梓森却坚信自己的判断。光纤玻璃的损耗并非“必然”,而是由过渡金属离子产生,如果将其含量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以下,吸收损耗就在10dB/km以下,再改进拉丝工艺和热处理技术,损耗就会降到更低,对光传输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在一无技术、二无设备、三无人员的情况下,赵梓森开始了中国的光纤攻关。他采用最简易的实验设备(电炉、试管和酒精灯等)、最简单的工艺(烧烤)和最基础的原料,经过数千次的试验,熔炼出高纯度的石英玻璃。当时的中国,自主研发的试验条件不具备,我国是否可以引进外国产品来发展我国通信技术?赵梓森意识到,虽然依靠进口光纤可以短时间内建构起我国的通信网络,但核心部件却永远被人“卡脖子”。他抓住一切可能的时机,不遗余力地呼吁我国支持和发展光纤通信研究。“技术永远是不断发展,我们不抓紧推进,就会落后于人。”
让学生明白追求真理不盲从,孜孜追求,一生为我国光电主流技术探索出正确路径和创新不停歇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并解决光电子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案例2:FAST天眼—苍穹之眼,国之重器的思政教学案例: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在讲透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有机融合。
1.多种教学方法讲解透专业理论知识。采用实验探究,多媒体演示,课堂讨论,课后拓展学习的方式让同学们理解光谱技术的基本理论,应用方向和发展前沿,强化专业素养、提升能力水平。
2.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以学科发展历程中重大突破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为线索,促进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
3.凝炼思政元素,激发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在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时,能够恰当地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学好专业基础课,投身科技报国。
教学实践
1.教学内容
通过对中性氢光谱以及FAST天眼的高精度天文观测的介绍,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串联起来,以设问-思辨-质疑-求证-讨论-总结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在课件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按照以下顺序组织开展。
表1:课件思政元素及授课方式设计
课件内容 |
思政元素 |
授课方式 |
FAST导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开创了建造巨型望远镜的新模式,建设了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射电望远镜,灵敏度达到世界第二大望远镜的2.5倍以上,大幅拓展人类的视野,用于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 |
国家自豪感:国之重器,“中国天眼”这座世界最大的天文观测设备—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中国天文学和制造业领先世界的标志,更是无数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创造的奇迹。 |
以位于贵州小山村的国之重器FAST引入天文学的奇迹。 |
建造历程:南仁东付出了22年的心血。从1994年起,一根竹杖、几粒救心丸、无数双磨破的胶鞋,南仁东带领团队走进了贵州的崇山峻岭。他们徒步实地勘测了上百个喀斯特洼地,光选址和前期论证就花了13年时间。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区,虫蛇出没,泥泞湿滑,队员生病受伤常有发生,有的险些跌下深谷,幸亏被树木挂住。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大窝凼洼地为FAST找到了“家” |
爱国情怀:不畏艰险也要完成工程,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就对不起国家和贵州人民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
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出工程师家的爱国情怀。 |
工匠精神:FAST灵敏度超过德国100米口径望远镜10倍以上,世界最大的超大跨度、超高精度、主动变位式的索网结构。“中国天眼”创造了数项世界之最和59项发明专利。 |
精益求精:“中国天眼”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我国在科学前沿领域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对加快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重点讲解工程创新,大国工匠精神。天眼”的成功提升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制造业水平。 |
奉献精神:建成后的FAST,在理论上具有可探索上百亿光年之外宇宙深空的能力,将为我国乃至世界天文与科学界开展宇宙起源及演化、寻找地外文明、观测脉冲星、宇宙微波背景巡视等科学研究提供装备支撑,在未来国际天文探测中发挥巨大作用。 |
责任意识:也为我国高端电子装备的自主研制、智能制造提供了示范,将进一步增强我们迈向制造强国的决心和信心。 |
以南仁东先生的工程师风范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良好的大国担当责任意识。 |
2.教学方法
本课程不仅要讲解透专业理论知识,让同学们了解光谱技术的应用方向和发展前沿,也要在讲解专业前沿知识的时候引入思政教学案例,在强化专业素养、提升能力水平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将大国工匠精神融入课程内容,鼓励学生精益求精,克服困难,勇担国家建设重任。
工匠精神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重细节、追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关键要素。几千年来,我国古代工匠制造了无数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如历代精美陶瓷以及玉器。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国工匠对细节完美追求的体现。现代机械工业尤其是智能工业对细节和精度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细节和精度决定成败。对细节与精确度的把握,是长期工艺实践和训练的结果,通过训练培养成为习惯气质、成为品格,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通过本案例引导同学们勤于思考,勇于质疑,仔细求证,知行合一的科学治学方法及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
六、工作反思
1.加强培训和交流,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2.完善思政案例库,跟踪新科技发展,不断更新内容。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新兴技术、新科学不断涌现。各课程需要随着发展动态随时进行补充和更新,思政案例也将不断更新。
3.建设和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考核体系。现阶段课程思政尚未纳入考核中,未来将摸索并建立适合各课程的思政考核标准,从政策引导、经费投入、过程管理等方面,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完整考核激励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