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詹天佑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总结

2023年詹天佑学院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助力“双一流”建设为使命,以创新人才培养范式为保障,以“培养智慧交通相关领域战略科学家和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为根本目标,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鼓励任课教师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在课程教学中融合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等正能量知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共建,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方案

2023年学院主要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方案如下:

通过课程特点以及相关知识点,挖掘实现民族复兴国家情怀与责任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进而融入教学过程。

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建设的全过程,重点包括挖掘思政元素、重构课程目标和创新教学模式三个方面,落实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内容,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堂授课的各个环节。

二、课程思政建设具体措施

1.邀请校领导上专题“思政课”

副校长荆涛为詹天佑学院本科生讲授《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思政课。荆涛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背景和内涵,并深入分析我国的应对举措。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荆涛讲述了我国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现状以及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和成效,结合詹天佑学院培养要求,鼓励同学们拓展认知边界,做到“五个学习”,锤炼自我驱动的过硬品格,领悟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新要求,既要做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受益者,更好做强国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勇攀高峰,科技报国,奉献民族复兴。

2.学院严格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严格落实随堂听课制度

成立学院教学督导专家组,开展学院领导、教学督导听课、教师互相听课等,加强教学督导和过程监管。督促任课教师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帮助学子们解答思想、情感及价值观困惑,激发其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引导其逐步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于学生心中。

3.充分发挥教学组织作用

学院团委书记冯杰参加思政党务类教师职称考核,获评讲师。学生辅导员加入由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组成的立体化授课团队,开设“本研学业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通过集中备课、教案审查、协同合作等方式,不断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鼓励辅导员开展学术研究,不断提升研究能力,不断锻造综合育人能力。

4.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学院认真落实学校关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推动所有本科课堂的思政元素、案例和示范的建设。组织思政课教改项目“哲学通论”课程组研讨,项目组成员将创新课程教学方法,致力培养具有理工科科研背景学生的哲学思维。

结合学院本科课程实际,在“本研学业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智慧交通导论”、“批判性思维与科学研究”课程建设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三、建设成效及推广应用

詹天佑学院将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从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理念、实施路径、实施成效等方面有机地融合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1.加强课程改革和建设

学院推荐教师积极申报校级教改项目,2023年成功获批1项综合类、3项内涵建设与改革类项目。

组织“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电路”课程研讨会,结合本博学生培养模式,对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进行梳理,明确下一步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工作的思路,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和授课效率,同时就教学体会、过程性考核、学生学习反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详细讨论,同时研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加强课程内涵建设,整体提升课程建设的水平。

2.思政育人达到润物无声

课程思政调动了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学生成绩,提高了学生思考与解决工程实际案例问题的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和学科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制定了《詹天佑学院(智慧交通未来技术学院)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对学科竞赛进行了分类分层规划和引导。在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夏鹤鸣、彭彦铭、邵天语等参加组队并获得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金奖、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金奖等优异成绩,夏鹤鸣所在的队伍在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沈阳)获得亚军,晋级全球总决赛。2020级本科生许柏恺荣获通信领域顶级国际会议IEEE ICC 2023最佳论文奖。李悦瑄担任组长的作品“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调度演练平台”获北京市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主题类一等奖。2020级张路、许柏恺、王纪元、毛雪莉、成家明5名学生获得学校“科研创新奖学金”。

四、课程思政建设特色与创新

学院加强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任课教师课程思政的主体意识,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以课程研讨、专题培训、示范引领为抓手,提升课程的整体水平和课程思政育人水平。

1.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研讨,通过课程研讨、教材教案编写等手段探索研究思政元素,挖掘教学规律,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技能。

2.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在日常研讨中增加课程思政培训专题,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3.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集体备课、名师公开课,提升教师授课技巧。

五、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1.批判性思维与科学研究课程

“批判性思维与科学研究”课程产生于分析和评估当下社会生活领域中重要事件的现实需要,结合该门课程的性质和特征,将该门课程的具体思政目标进一步明确定位为:通过问题探究、论证分析和评估,提升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树立学生的科学精神、求真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持正确的国家观、文化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程组注意结合当前社会政治热点和公共话题、生活实际、中外文化史上的著名论证方面的案例,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诚实面对个人偏见、理性地思考、客观地分析、小心地求证,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的观念和思想。

课堂还有机融入心理育人元素,引导学生应该用积极乐观心态去观察和面对这个世界,以培育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批判性思维与科学研究”课程立足课程性质和知识特点,精心挖掘和凝练相关教学知识点中的思政育人元素,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智慧交通导论课程

詹天佑学院坚持做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全方位育人工作,做好“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统筹育人工作,开设智慧交通导论课程,邀请闫学东教授和各专业各学科负责人为新生进行引导。

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立判断,明辨是非,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引导学生思考在选专业与今后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应该如何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专业道德修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世界胸怀。

本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线,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各教学环节,教育引导学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文化育人、以德育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世界胸怀。

六、工作反思

下一步工作计划:

1.增加课程思政时间

课堂教学环节中适当增加思政教学时间及内容,根据不同知识点的特点切入课程思政元素,不能仅简单的提到思政内容,同时要在课堂中的案例、教师与学生行为、教室布置等时刻抓住课堂思政机会,让课程思政时时刻刻贯彻到每一节课,深入到每一名教师与学生的心里。

2.加强与学生互动环节

在教学环节加大互动环节,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课堂思政内容的传授,需要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通过书面作业提交、课堂PPT展示、总结性发言等等方式与教师进行互动。

3.形成课程思政系统性、规范性

教师在准备课程大纲及教案过程中,将课程思政内容引入课程方案中,进行有计划、有方案的进行备课,定期组织课程组研讨,集思广益,拓宽思路。

任课教师对课程中的思政环节要进行记录,形成良好的总结习惯,做到有记录、有计划,同时在研讨时进行分享、总结。

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建课程思政研讨社团,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探讨专业知识中融入思政元素,研讨意识形态竞争与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在世界观、历史观、文化观、国家观、社会观、人生观中进行理性思辨,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坚定的国家意识、科学的文化意识、健全的公民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