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方案
法学院结合法学专业教育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法学学科贴近思政的天然优势,以及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进高校、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要求,确立了“全面要求,重点培育,以点带面”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不断提高教师对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关系的正确认识。
2.要求全体教师加强课程思政相关方面的学习,深入研究和挖掘所有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将其与法学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传递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
3.选树典型,鼓励教师积极参评各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和教学团队、“最美课堂”等评选,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4.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改革项目,通过“以评促改”“以研促教”,营造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我院课程思政建设。
二、课程思政建设具体措施
1.组织培训学习,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学院组织教师集中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把握法学教育建设方向,奠定课程思政良好基础。
学院召开全院警示大会。党委书记张立学传达了学校警示教育大会精神,以案说法、以案说纪、以案说德,用身边人、身边事开展警示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恪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要求,不在课堂上传播负面信息和发表不当言论,潜心立德树人,以身做则、言传身教。
学院召开师德师风教育大会。党委书记张立学向全院教师传达了12月19日至21日举办的“全国法学院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培训班”精神。希望全体教师提高站位,在铸魂育人上更发力;抢抓机遇,在推动发展上更提速;团结奋斗,在凝心聚力上更增效。
2.明确建设内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明确所有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实践类课程的思政目标,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抓好课程教学主阵地,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持续要求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课程目标制订、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选、课件制作、课程考核等各个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课程作业、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继续要求所有课程落实教学大纲中的思政育人目标,并在教学日历中标注课程思政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方式,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有机融合。邀请学界专家、立法专家走进课堂,协助引领学生感悟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精髓,促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
3.严把教材关,为保障教育质量提供坚实基础
学院教材管理组严格把控教材质量,对44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均坚持了“凡选必审”,对有“马工程”教材的课程全面使用“马工程”教材,为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学习资料。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引领和宣传推广工作
表彰课程思政建设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教师围绕新形势下课程思政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开展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的系列课题或项目研究,总结凝练好的制度做法和经验,形成可延续、可复制的建设成果,在院内宣传并推广各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以发挥课程思政示范引领作用。鼓励任课教师积极申报课程思政类教改项目,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各类评优评先。本年度,学院教师建设课程思政热情高涨,成功立项7项课程思政教改项目。
三、建设成效及推广应用
1.进一步落实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法学院要求所有课程均要落实教学大纲中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巧妙设计思政案例,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2.教师主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得到加强
教师研究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以研促教的趋势加强,本年度课程思政教改项目立项6项。各类教学评比中教师在展现综合教学实力的同时体现课程思政育人水平,本年度我院“刑法总论”获评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教案奖,1名教师获得北京高校第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1名教师获评北京交通大学教学名师。
3.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得到提升
学院通过各项集中学习、培训,推动全体教师进一步强化了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见效。课程思政已经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环节。
四、课程思政建设特色与创新
1.紧密结合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深刻领悟《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精神,以习近平法治思想进高校、进课堂、进头脑为切入点,为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抓手。组织集中学习,带领教师掌握法学教育最新指导思想,丰富课程思政建设内涵;确保教师们及时掌握最新学习材料,为教师开展相关学习、深化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最大程度协助。
2.讲好“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深化法学课程思政教育
为学生讲好“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发挥好法学专业“思政课”的思想引领作用。法学院院长李巍涛作为课程负责人主讲习近平法治思想,邀请知名专家深入课堂,立足具体话题,以小见大,深化课程思政案例教学效果。邀请龙翼飞教授讲授《<民法典>体现的习近平法治思想》,阐述《民法典》的立法背景、法理分析;侯欣一教授讲授《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形塑过程》,带领学生对中国特色的审判方式加深了解,加深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认识;最高人民检察院纪丙学博士讲授《法律人的职业素养》,强调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爱国信念、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法律职业观。
五、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案例: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形塑过程
课程负责老师特邀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侯欣一教授走进“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堂讲授“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形塑过程”。
侯欣一教授从马锡五其人、典型案例、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形塑、推行四个方面娓娓道来。侯教授对马锡五的生平进行梳理,分析了马锡五经办的华池县封棒儿与张柏儿婚姻案、慕容祥与慕容华土地纠纷案,上述案件的处理让马锡五成为民众眼中的“青天”、新型司法的代言人,马锡五审判方式也成为政府走群众路线的代表、边区政权建设的新成绩。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和高等法院的推动下,马锡五审判方式得到了进一步推行。课程负责老师就以马锡五审判方式为代表的传统法律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做进一步讲解。课上,同学们提出“马锡五审判方式在当下如何体现”“马锡五审判的具体方式是什么”具体问题,侯欣一教授对此进行解答,生动的讲解让学生对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形塑过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的本土审判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六、工作反思
法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还需进一步深入推进,下一年学院将加强开展课程思政相关的各类学习、培训、交流活动,加强法学院特色建设,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