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土建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专题报告

一、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方案

总体目标:培育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专业课,培育具有引领作用的思政示范课,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的团队,形成一系列优秀的典型课程思政案例,将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贯穿课程大纲、教学设计、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中。

方案: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推荐思政示范课、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立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组织开展师资培训、经验交流、观摩研讨,名师公开课,助课。

二、课程思政建设具体措施

具体举措:营建学院“大思政”软平台,推荐《土力学和《轨道工程(A)》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团队评选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土力学》优秀思政案例在“新华思政网”和“人民公开课”网上线;修订最新版培养方案和全部教学大纲;《土力学》、《城市地下工程》、《测量学》等3门课程立项开展思政建设研究;开展系列交流活动:“专业基础课程思政探索和实践”,“高校教师职业的法律风险及防范”,“从皇宫到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的前世今生”活动,“土建学院2022年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赛前交流指导活动,“《钢结构设计原理》中的三节课”,“土木工程实践教学活动在特殊时期的实质等效实施与考核”,“理工科课程互动教学中的精讲留白技巧”交流活动,“解读建造技艺,弘扬传统文化”交流活动,“优秀本科毕业设计指导经验交流”交流活动,“坚守育人初心,传承土建精神”教师座谈会。开设名师公开课16次,组织青年教师听名师公开课18人次。开展青年教师助课工作13人次。

三、建设成效及推广应用

学院“大思政”软平台营建以分享和示范为课程思政建设平台搭建主旋律。通过学院宣传平台展示,树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案例示范、专业课程思政元素集示范、课程思政教师典型示范以及教学团队课程思政建设示范等,形成学院多层次多维度课程思政交流。以茅以升公益桥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大”案例,形成贯穿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全培养周期思政线索与立体思政案例。修订学院本科课程建设负责人相关管理文件,明确课程思政建设职责。成立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分中心。上述举措使得土建学院“大思政”软平台营建初具规模。

《土力学和《轨道工程(A)》分别获评北京市级和校级思政示范课,白冰老师和肖宏老师分别获评北京市级和校级思政教学名师,《土力学》和《轨道工程(A)》分别获评北京市级和校级思政教学团队。

学院对2020版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补充了思政目标、思政内容和教学方法。

《土力学》、《城市地下工程》、《测量学》等3门课程立项开展思政建设研究。《土力学》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政建设途径,实现了思政元素在课程章节中全覆盖、教学过程中全贯穿,建设完成土力学典型案例,思政教学案例在“新华思政网”和“人民公开课”网上线,起到了较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城市地下工程》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要点和目标,提出了构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升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增强法律意识等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完成思政教学案例,发表教改论文1篇,投稿1篇。《测量学》融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测量技术应用,通过思政示范案例,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提升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已完成思政教育设计、思政内涵提炼及典型示范案例编制,并投稿教改论文1篇。

学院通过开展师资培训、经验交流、观摩研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思政教育水平,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基础课程思政探索和实践” 讲座交流活动,北京工业大学教学名师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特等奖获得者陈盈副教授分享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建设情况、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实施,并结合具体案例和老师们分享课程思政的内涵、方法和途径;“高校教师职业的法律风险及防范”专题讲座,启发和警示青年教师,从思想上更深刻地认识和体会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师德师风工作会, 号召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从皇宫到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的前世今生”活动,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土建学院2022年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赛前交流指导活动, 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钢结构设计原理》中的三节课”工作坊,分享优秀的教学设计;“土木工程实践教学活动在特殊时期的实质等效实施与考核”交流活动,分享特殊时期实践教学活动的做法;“理工科课程互动教学中的精讲留白技巧” 交流活动,分享细化目标、深耕内容、作业设置、上课流程等精讲留白技巧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教学理念;“解读建造技艺,弘扬传统文化”交流活动 ,分享古建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与现代科学理念,以及授课形式、课程思政的实施;“优秀本科毕业设计指导经验交流”交流活动,北京市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分享优秀的毕设指导经验;“坚守育人初心,传承土建精神”教师座谈会,激励新入职青年教师秉承“知行”校训和“土实木华,明德笃行”院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为落实教育部新工科建设要求,打造“三全育人”新模式,实现科学研究、工程实践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院邀请校外专家开展“箱板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基本理论与工程实践”、“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质量与检测技术”、“匠心打造中国高铁亮丽名片—高速铁路总体设计实践”等等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共同参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题讲座进课堂、科研进课堂、参加学科竞赛等环节,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打造学、产、研融通的培养模式,通过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通过实践教学托举学生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科学研究提升学生的创新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对专业认同的同时,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深植爱国荣校的情怀于学生心中。

四、课程思政建设特色与创新

提出了“3E+3E”工程化教学理念,实现了课程思政和课程教学的相互交叉、深度融合、同步两性一度,解决同类课程立德树人与课程教学融合难的痛点。

打造学、产、研融通的培养模式,推进能力提升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重视团队建设,促进教师成长,建立培训机制和保障机制,由表及里的精细浸润式隐性教育,与时俱进,全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助力课程思政。

多视角了解学生动态和需求,利用工程故事,提升内涵思政;发展学、产、研一体融通育人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逆向教学设计,正向教学实施。

多角度多层次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建立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课程思政元素库,为同类课程提供优质资源的共享。

五、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以《结构力学》课程的典型案例为例,本案例打破就力学谈力学的局限性,从国家交通强国战略的角度充分挖掘了蕴含在力学基本原理中的育人元素,通过启发引导式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求解实际工程问题的工程思维和科学方法,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科研探索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

本案例以工程案例为载体,提出了“3E+3E”教学设计(图1)。前“3E”阶段是后“3E”阶段的基础,后“3E”阶段是前“3E”阶段的升华,将知识能力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与价值塑造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有机融合,实现结构力学立德树人为基、两性一度并举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本案例主要包含以下思政元素:

1、交通强国、民族自信、职业使命

通过北京奥运会、京张高铁引出中国速度和中国势力,一座座宏伟的高铁桥梁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土木人的智慧和创新。提出问题引入主题:如何计算连续梁桥的内力进行高铁桥梁的设计?让学生在感受民族自豪的同时思考土木工程师的职业使命。

2、解决问题的工程思维和科学方法

超静定结构的内力求解是面临的未知工程问题,如何利用已经掌握的静定结构的知识来分析求解呢?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

3、勇于创新、科学探索、强国有我

基本原理学习透彻后不断抛出新的高铁建设中还会遇到的工程问题,通过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其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和强国有我的爱国情怀。

六、工作反思

1、问题和不足

1)思政教育考核难;

2)思政与专业知识如何有机融合;

3)思政内容教与学、供与需的有机融合。

2、下一步工作计划

1)持续推进课程开展思政建设;

2)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3)发挥思政示范课和思政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的示范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