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体育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专题报告
一、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方案
高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人、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密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大学生为目标,挖掘潜力,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立德树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身体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落脚点,扎实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改革与创新。
大学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着较高的相关性,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种丰富和完善。通过挖掘体育课程蕴含的历史、精神、品质等思政元素,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体系中做好“以体育人”的教学设计,将体育育人功能、价值引领作用贯穿到教学大纲、教案等教学文件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探索富有成效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学习、健康生活和奋斗工作的远大目标。
二、课程思政建设具体措施
深入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内涵建设,将课程思政建设举措落实到体育教育教学的每一次课。2022年获评北京交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一项;根据巡视整改问题反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参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修订完善了全部44门体育课程的(课程思政版)教学大纲,进一步梳理了通识素质教育课程;加强了体育课程思政内涵建设,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促进学校“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形成,体育部5门课程参与学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征集。将课程思政提到教学工作重点范畴,引导体育老师注重将课程思政融于体育教学,体育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平台,课堂上不仅要教授体育技能,更要与思想政治相互融合,做好课程思政,在教学实践中促进体育课程思政在面向学生的时候发挥更大的育人作用。
三、建设成效及推广应用
结合体育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积极寻找思政教育元素,在教学内容中设计了多个突出思政教学目标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坚持的基本原则,包括实事求是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身心协调发展原则、知识技能并重原则等。在教学设计中,坚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除了直接对学生进行公开的体育价值引领和道德教育,更注重引导学生在体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
建立完善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是“体育课程思政”体现育人效果的重要量化指标之一,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源泉和动力。“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系统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应该分为理论认同、感情认同、实践认同几个不同的层次,应该包括师与生、教与学、学与用、知与行等多个环节,课堂反馈与课后反馈,教师反馈与学生反馈,成绩反馈与数据反馈等多个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评价方式,旨在了解“体育课程思政”对学生的教学效果。
表 1 体育课程思政对学生的爱国、荣誉感和凝聚力、合作的影响
|
爱国情怀 |
荣誉感和凝聚力 |
协同合作 |
|||
效果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有影响 |
441 |
90.5% |
410 |
84.2% |
392 |
80.5% |
没影响 |
46 |
9.5% |
77 |
15.8% |
95 |
19.5% |
总计 |
487 |
100% |
487 |
100% |
487 |
100% |
通过调查发现:在“对学生的爱国、荣誉感和凝聚力、合作的体验是否有影响”的回答中,有90.5%的大学生觉得有影响,而只有9.5%的大学生觉得体育赛事对大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体验没有影响。在提升班级荣誉感和凝聚力方面有84.2%的大学生觉得有影响,有15.8%的大学生觉得没有影响。在团队协同合作方面有80.5%的大学生觉得有影响,有19.5%的大学生觉得没有影响。(见表 1)由此可见,多数大学生认同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荣誉感、凝聚力以及协同合作能力的养成。也就是说,体育有助于大学生在以上三方面能够增强他们认同与体验。
四、课程思政建设特色与创新
1.明确教学目标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树立体育教学过程的价值观目标。也就是说,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将爱国主义精神、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规则意识培育、意志品质塑造等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实现体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深化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对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育期待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在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统一规定的背景下,优先选择那些符合学校与学生实际情况、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能够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教学内容就变得十分必要。教师在选择这些内容时,要考虑到广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教师认为应该对班级学生的意志力进行强化,需要培养学生的坚持不懈的精神,那么选择田径无疑是最正确的。教师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团结的精神,希望改变多数学生中存在的自由散漫的现象,无疑球类项目是最佳选择。除了将竞技性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外,一些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也可以进行深入挖掘,成为体育教学内容的一种选择,实现更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总之,体育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自主选择更加适合的教学项目,并对这一项目背后所蕴藏的思想性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引导。
3.优化教学方法
除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外,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也是实现教育效果的关键一环,是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的环节。
在体育教学方法中,奖罚分明,将鼓励与批评相结合是值得运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奖罚分明是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的重要手段,既要对值得表扬的精神品质进行及时有效的表扬,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也要对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进行适时地教育批评,表明立场,分析利害关系,奖惩分明,并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运用于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体育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奖励与鼓励一方面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对所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更多的体验和领悟,另一方面,表彰和奖励大学生体育活动中的优秀行为,对所有大学生都是积极的示范和教育。批评与惩罚,与鼓励表扬相反,它是要对体育活动中违反体育规则的行为进行判罚,以减少这种行为。例如竞赛或游戏运动中对违反体育规则的行为进行判罚或取消比赛成绩即是这一方法。这对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进行负强化,以减少不良的行为。只有将奖励与批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创设教学环境
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为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营造出良好的文化环境。环境是塑造个体思想,规范个体行为重要的外部条件。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个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可能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来得直接,但学生对其教育内容更容易接受。反观体育,若要发挥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能够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对个体形成良好影响。例如,清华大学的体育氛围以及“无体育,不清华”的响亮口号,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感染学生。
5.传递教学信息
信息的传递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将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体育教学传递着体育的基本理论,传递着基本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情感。体育教学中,信息的有效传递需要依靠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个人魅力。体育教师对于大学生发展特点的理解,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都能够影响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的魅力、沟通的技巧等也能够调动大学生体育参与的热情。因此,要实现体育教学中信息的有效传递需要注重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将情感、价值观等也融入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6.提升教师能力
体育教学中,大学生不仅能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获得。体育教师不仅向大学生传授知识,解答疑惑,而且能够通过自身的思想、行为等影响学生成长。他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感对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因此,要想更好地发挥体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就需要密切关注体育教师思想素质、道德情感等个人品质的提高。
一是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告诉我们体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除了专业素质外,还不能忽视自己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和行为榜样。也就是说,教师呈现怎样的行为,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学到这些东西。例如一个体育教师能够做到引导学生坚持长跑,无形中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行为力量。
二是体育教师要提高道德情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情感。体育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时机,当大学生能够注意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时,会产生一种羞愧感,这其实也是教育大学生的重要契机。教师鼓励在体育教学中能够积极关心同学的学生,及时表扬在体育教学中拼搏进取、努力向上的学生,批评在教学中不能认真配合,缺乏意志力的学生,对于大学生而言,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学习。例如,进行各项目的课程教学时,首先应该让大学生认识到:当你懒散缓慢地进行列队练习时,就已经影响到了整个集体的组织纪律;当你没有缘由地放弃长跑时,就已经体现了自己在意志力上的薄弱;当你漠视对各类项目中运动技巧和比赛规则的讲解时,就展现了自身在规则重要性认识上的不足。
7.激发学生兴趣
体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很强,必须要依靠学生的积极参与,一旦脱离学生的主动参与,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势必将是一句空话。大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才能获得最真实、最直接的心理感受,才能获得更多、更深刻的体悟。大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竞争、合作、意志力、爱国等蕴含的意义,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比如,大学生参与到长跑项目中时,才能体悟到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参与到球类项目中时,才能深刻体悟到没有相互之间的配合很难完成学习任务的道理,等等。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调动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倡导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势在必行,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体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五、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羽毛球》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课程内容
(1)通过挖掘羽毛球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确定羽毛球课程思政的基本思路,找到思想性的落脚点。
(2)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思政的切入点及表现形式,完成羽毛球课程教学设计。
(3)以通过知识和技能传授实现价值引领为目标,结合不同的切入点需求,完成教学载体选择。
(4)在“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指引下,修订教学大纲,培育课程思政示范案例。
2.课程特点:
(1)为谋划和推动羽毛球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中观路向。
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每况愈下的现实背景下,将羽毛球师资队伍统整起来,烘托羽毛球课程思政氛围,优化羽毛球课程思政供给,商讨羽毛球课程思政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落实羽毛球思政课堂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上体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2)为创新和提升羽毛球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将学生德育素养与羽毛球项目素养有机统一起来,通过统整羽毛球课程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价值,寻找落实和操作实践元素的创新举措,将其融入羽毛球项目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案,是指导和推进羽毛球项目核心素养培育进程的重要实践路向。
3.教学目标:
(1)知识传授:通过羽毛球课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正手打高远球,以及网前挑球、放网等技术要领,让学生享受羽毛球运动带来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兴趣,进而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2)能力培养:从体能、技能、战能、心理、智能5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羽毛球运动能力。
(3)价值塑造:培养学生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意志品质,团结配合、遵守规则的协作意识,以及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4.案例蕴含的思政元素
(1)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相较于其他学科,体育学科具有“体用双练”的复合属性,也同时具有该课程的固有属性、传统惯习、育人效能,这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与落地过程中增加了困难。而且,从学科建设的现状看,存在知识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隔离的现象,教书不育人、育智不育德等现象突出,体育教学也存在类似问题。在我国,羽毛球项目的普及度较高,其趣味性、便捷性、竞技性的特点使得羽毛球课程一直深受高校学生欢迎。学生通过羽毛球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掌握羽毛球专项知识和技能,也能提高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我国羽毛球项目的传统优势,以及我国运动健儿奋勇夺金、拼搏顽强的体育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羽毛球比赛的竞争性、对抗性、高强度的特点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羽毛球竞赛规则》的法规条例可以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羽毛球双打项目和团体比赛带来的战术配合和排兵布阵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羽毛球课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价值和优势,直接价值是强身健体,其隐性思政内容、价值也无处不在。
(2)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创新点:本课程将学生德育素养与羽毛球项目素养有机统一起来,通过统整羽毛球课程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价值,寻找落实和操作实践元素的创新举措,将其融入羽毛球项目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案,是指导和推进羽毛球项目核心素养培育进程的重要实践路向。
5.案例教学整体设计
(1)通过挖掘羽毛球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确定羽毛球课程思政的基本思路,找到思想性的落脚点。
(2)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思政的切入点及表现形式,完成羽毛球课程教学设计。
(3)以通过知识和技能传授实现价值引领为目标,结合不同的切入点需求,完成教学载体选择。
(4)在“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指引下,修订教学大纲,培育课程思政示范案例。
(5)课程内容维度上,增强思政教育的协同性;课程技术维度上,注重课程思政的自然性;师生关系维度上,关注师生情感的互动性;课程空间维度上,营造教学场景的体验性。
6.教学反思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有明显提升,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体育精神和价值,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以及心智能力有明显提升。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部分同学身体素质较弱,无法完成教学要求,对此,提出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制定针对性教学内容。
六、工作反思
1.坚持立德树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坚持体育教学多年形成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强化课上组织管理、政治思想管理、职业道德与责任管理,激发教学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学习和锻炼思想,将交大毕业的学生必须拥有过硬思想道德素养和强健身体素质的要求贯彻到学生中去。
2.尽快落实“4+4体育教学模式”,坚持和加快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步伐,课程多样化,坚持小班化教学,突出思想教育和运动技能掌握,逐步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培养学生在喜欢的运动中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课上学习、课下积极锻炼的全员体育氛围。
3.围绕《北京交通大学体育工作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健康水平为目标,不断完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调动学校各级组织的力量,更加丰富地计划和开展贯穿全年的体育活动,形成课外锻炼与竞赛体系,引领学生走进学院、走进班级、走进社团、走进支部、走进宿舍,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