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近日公布了第二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名单,我校共推荐了5个教学团队参赛,有4个教学团队获奖,取得了副高组二等奖1项、正高组三等奖1项、副高组优秀奖1项、讲师组优秀奖1项的优异成绩!土建学院曹艳梅副教授负责的《结构力学I》教学团队荣获副高组二等奖,运输学院黄爱玲教授主讲的《城市公共交通》教学团队荣获正高组三等奖,运输学院吴亦政副教授主讲的《交通管理与控制》教学团队和法学院王俣璇讲师主讲的《民法总论》教学团队分别荣获副高组和讲师组的优秀奖。
北京交通大学历来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培训工作,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工作主业,秉持“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的工作机制,持续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系列竞赛活动。学校以本次北京市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为契机,举办了北京交通大学第二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建立了校院两级赛制,为全校教师搭建了教学创新经验交流平台。经过学院初赛,共有30位教师(团队)进入到学校决赛阶段,学校评选出一等奖5位教师(团队),二等奖6位教师(团队),三等奖7位教师(团队),并最终推荐一等奖5位教师(团队)代表我校参加了北京市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在校院两级赛事的组织过程中,对参赛教师的申报材料分类审核,并组织专家进行网络评审和现场答辩,专家评委从教学理念、教学创新、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对参赛课程的建设创新提出许多宝贵建议。在学校一等奖选手参赛北京市比赛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与学校多个部门密切协同,全程协助参赛教师完成教学实录,并对5位教师(团队)在课堂教学技巧、填报申报书等方面进行了专项培训,全程做好基础保障工作。学校将一如既往的支持教师教学创新及教学探索,鼓励教师及团队进行教学改革,期待能够取得更多优异成绩。
1. 主讲教师:曹艳梅
团队成员:于桂兰 向宏军 石志飞
课程名称:结构力学I
课程介绍:《结构力学I》课程是我校土木工程、铁道工程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面对“新工科”背景下的新时代学情,课程团队提出了“厚理论、强应用”的工程化4E教学理念,优化学习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强化实践创新活动。构建了“情感浸润式”课程思政,提出了多元素协同式差异化教学育人新模式,采用“1+2+3+4+5”探究式教学方法,唤醒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内驱潜能和专业情感。通过“全过程、信息化、可追溯”的五维度评价考核体系进行教学反馈,落实教学反思及持续改进。经过近十年的课程改革和实践,实现了理论课堂向“理论+应用”课程、讲授课堂向探究课堂、“一致课堂”向“差异化课堂”、“单元素课堂”向“多元素协同课堂”的四大转变,教学痛点得到了有效解决,德育智育效果显著,为国家培养了合格的土木工程师和卓越的国家建设者。教学成果示范辐射作用突出,荣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等多项荣誉。
2. 主讲教师:黄爱玲
团队成员:关伟 奇格奇
课程名称:城市公共交通
课程介绍:《城市公共交通》课程团队针对教学不能很好适应新工科建设要求的痛点,以“三位”人才培养理念指导课程教学创新。根据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要求,课程多维重构立体化教学内容体系;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提出了“四导一体”的教学模式,即通过“2主线+2环节+MOT塑造法”植入思政元素,设计“导引、导研、导练、导思”科教融合模式和“互联网+”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打造有温度的生生、生师学习共同体;教学评价方法以OBE为指导,通过多评价主体、多评价方法、多维度标准开展持续性改进评价。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内驱力,有助于培养综合能力强、专业素质高、实践创新能力突出的T-IDEA公交工程复合型人才。
3. 主讲教师:吴亦政
团队成员:袁振洲 王江锋 吴先宇
课程名称:交通管理与控制
课程介绍:《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是交通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其内容涉及交通立法、法律性或行政性的管理措施、工程技术性的管理措施以及信号控制技术等多个方面。课程作为国家一流专业的核心课,在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OBE的教育理念。课程自2001年作为交通工程专业主干课以来,经过20年的不断发展与打磨,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线下课程教材资源以及线上共享学习资源,获评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优质课程称号。在教学创新过程中,课程充分利用线上线下2个维度、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依托教学团队磨合总结出的线上“导、自、督、探、互”五学互应+线下“知、做、思、创、评”五阶递进相融合的“五学五阶”10字教学法来组织教学,并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评方式以及学生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多维度课程反馈机制对课程进行有效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4. 主讲教师:王俣璇
团队成员:吴文嫔 范志勇 黄赤橙
课程名称:民法总论
课程简介:《民法总论》课程是法学院本科学生建构民商法学基本概念体系、树立私法思维能力与方法论的基础课程,为《合同法》《物权法》等课程的先修课。针对民法学习中可能存在的“概念体系与生活逻辑衔接不畅”“微观理论与宏观结构难以对应”,以及“底层逻辑与顶层价值出现断层”三大教学难点,回应学生“非体系化”的知识结构、“被动式”的学习习惯、“寻求获得感”的心理活动与“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认知特点,本课程提出了反问、反驳、反思相结合的纠问式民法教学方法,用于教学应用与改革。本教学方法分别对应法学的“规则——原则——学理”的三层次认知结构,以反问夯实基础,以反驳锤炼思维,以反思把握主线,多层次、多维度地落实课程思政目标。
奖项 |
序号 |
姓名 |
职称 |
学院 |
一等奖 |
1 |
黄爱玲 |
教授 |
运输 |
2 |
熊 轲 |
教授 |
计算机 |
|
3 |
曹艳梅 |
副教授 |
土建 |
|
4 |
吴亦政 |
副教授 |
运输 |
|
5 |
王俣璇 |
讲师 |
法学院 |
|
二等奖 |
1 |
黄赞武 |
副教授 |
电信 |
2 |
王 力 |
副教授 |
运输 |
|
3 |
王毅纯 |
副教授 |
法学院 |
|
4 |
谢 君 |
讲师 |
机电 |
|
5 |
曲丹儿 |
讲师 |
建艺 |
|
6 |
秦 伟 |
讲师 |
电气 |
|
三等奖 |
1 |
吴文嫔 |
教授 |
法学院 |
2 |
何玉芳 |
教授 |
马院 |
|
3 |
李 旭 |
教授 |
土建 |
|
4 |
谢 桦 |
副教授 |
电气 |
|
5 |
李 琦 |
副教授 |
机电 |
|
6 |
易雨潇 |
讲师 |
建艺 |
|
7 |
霍静怡 |
实验师 |
电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