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方案

理学院主要承担全校各专业数学、物理和化学公共基础课以及为本学院各专业开设的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围绕我校“智慧交通”优势特色学科,培养“基础宽厚、专业精深、思维创新、能力卓越、品德优秀”的专业人才,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理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力点,紧密结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将时代的、社会的正能量内容引入到课堂,把培育筑梦新时代、民族复兴的精神融入课程,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政治担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技观,牢牢把握教师和科学家的价值引领作用,培养学生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具有时代担当的科技人才。

 

二、课程思政建设具体措施

理学院开设的各类课程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中,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向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迈进。理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通过立项教改项目的形式支持课程思政建设。结合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学院大力支持各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教改立项的方式给予支持。学院推荐51门课程申报校级课程思政建设的教改项目,最终11门课程立项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余下课程立项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项目。

2.通过专题培训会、观摩学习和研讨会等形式多举措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2021年春季学期,理学院组织开展了5次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题培训会,邀请在课程思政方面卓有成效的教授、专家为理学院教师做培训。各专业和课程组分别组织观摩学习和研讨会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交流和进展汇报。

3.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将授课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各课程理论的重要性和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力使得学生都希望能够掌握课程所有的内容,有利于自己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和对后续科研工作的支撑。因此授课过程中,各课程团队充分利用理论自身的发展和创新,阐述科研探索和创新精神;将课程内容与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在交通航空等重大科技前沿及有关新技术进行解读分析,设计科技强国案例,编写了具有课程特色的教学资料,建设各课程相关的思政案例库。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增强科技报国的信念。

4.牢牢把握教师和榜样的价值引领作用。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学习态度方面,理学院教师起到榜样示范作用,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在课堂上增加师生和生生的互动,严格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早退、专心听讲。教师以身作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乃至人生产生影响,因此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生活中都要时刻注重自己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引导。

在培养自学、自省、自控的能力方面,理学院在所有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爱课程网站MOOC视频的学习以及完成线上的作业和测验等。养成学生坚持做好每一件事的品德方面,主要以榜样激励为主。数学和物理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有着非常励志的人生经历。课堂中通过一些数学发展史、物理学发展史和化学发展史以及科学家的曾经辉煌成就,鼓励学生不断努力,向更高的目标前进。讲述数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在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应用, 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生勇于探索未知的精神。

5.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道德、弘扬学术诚信。学院在教学和考核评价等方面严格按照学校正常的计划和要求进行,实行全过程考核,将学术诚信和学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公共基础课程每学期安排23次月考,每次月考实行试卷扫描网上阅卷,每道试题实行双评或三评;专业课程要求进行期中考试等平时考核。平时的课外作业和自主学习,从布置、实施、验收的各个阶段都严格认真要求。通过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加以引导,通过正面榜样和反面教材加以启发。

 

三、建设成效及推广应用

2021年中,理学院开展了5次课程思政建设培训会,邀请北京联合大学的玄祖兴教授、我校法学院高晓莹教授等课程思政方面卓有成效的教授专家为理学院教师做培训。同时,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育部和学校开展的各类课程思政的培训活动。各专业和课程组积极开展观摩学习和研讨会等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理学院各类课程积极申报课程思政建设的教改项目以及课程思政示范课和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微积分》、《概率论》、《物理化学[含热力学,表面界面化学,胶体化学]》等11门课程立项2021年校级课程思政建设类教改项目。经教师申请、学院推荐,我院郑神州老师讲授的《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获评2021年北京交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负责人郑神州认定为学校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课程团队(郑神州、刘迎东、曹鸿钧和黄晓鸣)认定为学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我院郑凯老师讲授的《大学物理》推荐申报2021年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四、课程思政建设特色与创新

要求理学院开设的所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申报课程思政建设教改项目,以及校级市级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时,鼓励各类选修课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要求所有课程积极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奉献社会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融通。从教学内容中挖掘蕴藏在深层次的思想精髓和人文价值,提炼出与认识观、真理观、实践论、方法论有关形象具体的教学思政案例。对课程理论自身发展为主的创新探索精神类案例,有以通信交通等国家重大科研前沿成果为主的科技强国类案例,积极挖掘,有机结合,编写了具有课程特色的教学资料。

 

五、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案例一:火箭工作原理古代火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和钱学森-《大学物理》

3章 动量守恒守恒定律

2节 动量定理

3-2-3 变质量系统

火箭是一种典型的变质量系统。在讲解火箭发射原理之后,引入我国的火箭发展历程。

火箭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公元969年,中国已经发明了火药(火药是在唐朝发明的)。北宋军官岳义方、冯继升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以火药为动力的飞行兵器——-火箭。

1970年首飞至今,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将500多个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从现役运载火箭到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一系列重大跨越,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载荷的能力,运载能力和入轨精度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已成为世界知名、在国际高科技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多年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有力支撑保障了我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卫星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任务的成功实施,为推动相关领域发展,加快科技强国和航天强国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最后,引出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钱学森在28 岁时就成为世界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在美国具有大好的发展前程并享受丰厚的待遇。然而,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后便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回国,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带领研究人员把中国的导弹、火箭研究推向世界前列。

https://ss0.bdstatic.com/94oJfD_bAAcT8t7mm9GUKT-xh_/timg?image&quality=100&size=b4000_4000&sec=1586783336&di=00dd7cd50b0d961b9569c8501b92973c&src=http://n.sinaimg.cn/front/526/w1280h846/20181222/B__B-hqnkyps5894515.jpg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b03533fa828ba61e3575ef494334970a304e5938?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案例二:密里根油滴实验的思政教学案例-《物理实验》

首先,密里根实验被称为“最美的物理实验”:突破了当时研究条件限制,能够启发思维,激励创新。能否对一个电子进行直接测量?不能,当时还没有办法获得一个独立的电子。必须将微观问题转化宏观问题。如何选择带电物体?容易带电,且电量稳定。在开始的实验中,密里根选择了水滴,但是很难观察到稳定的实验现象,无法完成测量。后来,密立根的学生选择了油滴,完成了实验。

其次,密里根油滴实验也是“最具争议”的物理实验之一:争议之一是密立根在论文中没有让他的学生署名,从而一个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更重要的,密立根实验存在很大误差,但是因为密里根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后很多科学家都把电子电量的测量值向密立根误差较大的数值进行筛选,体现了当时科学家对权威的盲从。以上内容已经建设成为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思政教学资源案例。

密里根油滴实验的设计思路

密里根实验装置对比

美国某学大学使用的接近经典仪器的实验装置

 

密里根发表的论文

 

六、工作反思

2021年中,理学院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系列培训,在各类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不同的学科和专业之间,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不均衡。希望教师和学生逐渐习惯于这种形式,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

学院在今后的工作中,鼓励各课程继续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建立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案例库。鼓励各课程继续优化课程设计,在授课时,自然和谐地加入思政元素,在不经意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通过以身示范与言行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加强与校内外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沟通交流,深入开展课程思政的教研工作,各教学团队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讨。

 

 

 

 

理学院教学科

202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