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方案
2021年初,学院制定了《语言与传播学院课程思政工作方案》,该方案充分考虑了多学科融合建设,其中整体目标是完成5个“一”:孵化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将课程思政建设体系、要素、实施路径形成一套科学化经验并推广到所有课程;建设一个资源共享平台,向全院教师开放并持续建设;积极广泛吸纳校外资源,形成一系列校外课程思政建设智库、专家、宣传和协作机制。
二、课程思政建设具体措施
针对以上建设方案和整体目标,2021年学院采取了5项具体措施,充分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快速推进。
一是对全院300余门本研课程进行普查,按照课程组、基层教学组织模式进行思政建设特色凝练,共完成专业特色总结8个;
二是依托实验室,建设全院共享课程思政资源内容平台,组织教师、学生开展内容资源建设,目前初具雏形,仍在持续建设中;
三是结合教师发展中心工作,开展课程思政系列讲座,邀请校内外优秀课程思政研究者、实践者开展系列讲座,目前将持续推进;
四是引入外部资源,与中国教育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协作。积极依托中国教育报社建设的融媒体平台,协同开展课程建设研讨。
五是成立了“红色文化课程思政”训练营,将课程思政建设延伸到实习实践领域,结合实习实践和社会调研,丰富课程建设素材。
三、建设成效及推广应用
2021年全院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项,建设完成“语言与传播学院课程思政资源平台”(内容持续丰富中),党员教师翻译完成英文译著CHINA’S SECRET CODE面向全球发行,系统阐述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影痴老黄》入选中组部党员网全国党员“两学一做”观摩影片;《瓷旧迎新》获2021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纪实类二等奖;师生团队在首都大学生集体采访行动中荣获“优秀团队”称号。
四、课程思政建设特色与创新
一是课程之间要形成协同,针对不同课程类型,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方向、素材融入、实施路径等需要精准设计和创新思维;
二是形成开放共享的线上资源、引入外部智力支持和资源协助,协助教师快速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路径,探索出符合课程性质、教学规律的建设思路。
五、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2021年度,学院在原上园村3号平台上,开发建设了课程思政资源平台。融汇了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核心价值观案例库、红色经典案例库、党建和教育资源,通过动画、文档、图文等多种形式形成课程思政建设要素共享平台,方便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形成共享资源。
公益广告策划案“点滴力量益童成长”
——“广告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广告学概论”课程紧密围绕北京交通大学的办学定位,秉承“知行”校训,坚持在教学中传播主流价值、主流文化,带领学生积极、深入思考现代公益广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本课程以“公益广告”为切入点和着力点,采取品牌项目组的形式,通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OBE课程模式,积极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建立并深化与“交大益路行”社团的深度合作,将思政要素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广阔的中国大地。
“交大益路行”社团于2019年正式成立,包含乡村社区实践部、公益实践部、校友企业实践部等三个部门,主要负责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的各项实践活动。“交大益路行”结合学院语言专业和传播专业的特点与优势,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电商扶贫、服务空巢老人和乡村儿童、留守儿童等公益项目。本案例的选题正是来自于“交大益路行”为乡村儿童提供的“小益”智能书柜公益项目。该智能书柜具有24 小时无人值守的功能,最大程度上节省了传统图书馆所必需的管理资源,并对能够自动记录图书的借还情况,对图书的质量有所保障。同时,该智能书柜可自动记录同一类型图书的借阅频率,并将数据实时传输到开发者终端,这些数据都有助于新一批图书的选择。
《乡村儿童阅读报告》显示, 高达74%的受访乡村儿童一年阅读的课外读物不足10 本, 更有超过36%的儿童一年只读了不到3 本书;71%的受访乡村家庭藏书不足10
本, 一本课外读物都没有的受访儿童比例接近20%。乡村儿童获取课外书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学校的图书室或教室的图书角,但大部分乡村学校配备的图书室来自社会捐赠,图书的时效性、贴近性、趣味性往往不足,且相当数量的图书不适合小学和初中阶段阅读,从而导致学生实际阅读图书的数量并不高。
基于以上现实情况,由肖可馨等六名同学组成的S.U.S(Stars
Under the Sun)品牌项目组开展了扎实的市场调查,具体包括相关广告分析、相关公益项目分析、相关文献分析、相关媒体报道分析以及目标受众分析。在目标受众调查方面,本小组进行了街头拦访、线下熟人访谈以及线上问卷调查。同时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制定了“乡村儿童阅读”计划,推广“小益”智能书柜,传播小组的公益广告,并制定出了相应的广告投放计划和广告活动的效果预测与监控计划。
S.U.S品牌项目组将在城市生活的人群,以大学生和工作人群为主,定为目标受众,改变以往乡村儿童公益广告的惯用煽情模式,通过一个轻松活泼的故事将“乡村儿童阅读”当前现状呈现出来,提高受众对“乡村儿童阅读”的关注度。以“小益”智能书柜这一具体公益设施为落脚点,号召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共同解决乡村儿童阅读问题。
具体而言,“点滴力量益童成长”公益广告策划案包括:前言、选题依据、市场调查、广告创意及表现、广告媒体计划、广告活动的效果预测、总结、附录等八部分。
其中,广告创意及表现包括:通过洞察,提出核心诉求,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条时长为1分30秒左右的视频广告(含分镜头脚本)和两版(儿童版、大众版)平面广告,并对广告创意进行了说明。视频广告以乡村小学里的一个天真可爱的小男孩为主角,讲述了他为了给好朋友做手工、寻找图书,一波三折,最终通过“小益”智能书柜找到想要的书的故事。
公益广告的整合传播采用微信推送转发助力、户外广告投放以及征集导读视频等方式,在达到宣传目的的同时激起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
视频广告的线上投放主要选取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以及腾讯、优酷等视频网站。线下投放在学校、单位、组织和社会公益组织,以及地铁站和公交车。平面广告分为儿童篇和大众篇,儿童版的投放地主要为中国中小学生关注度较高的杂志:《意林少年版》、校园、社区以及儿童图书馆等。大众版线下主要投放在公交站,地铁站,线上则主要通过微博平台投放。
广告活动的效果预测和监控部分主要是对广告的效果进行合理的预测与监控。
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完成公益广告策划案,品牌项目组的同学对于当前乡村儿童阅读所面临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对于广告策划书的写作步骤和相关规范进行了深入学习和了解,也切实体会到了前期市场调查对广告策划的重要性,并且巩固了深访的技巧和要点。此次公益广告策划项目锻炼了小组成员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调查、采访、梳理和分析,提高了成员们的动手能力,也使得成员们对于课堂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一些没有接触过的领域,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策划,成员们主动进行了深入了解和探索,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有很多任务都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在头脑风暴中,成员们能够尊重并采纳彼此的想法,并将好的创意进行融合;在实践中,成员们互相帮助,各自发挥所长,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确保每个人都有所收获。最终,在六名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一份较为完整规范,且具有一定设计感的公益广告策划案。
六、工作反思
规划和建设框架已经完成,但是深度建设还未完全展开,课程思政的实际成效还没有完全凸显出来。
接下来,2022年,学院将选拔一批基础好的课程开展重点建设,同时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平台内容,加大与教育报的协同合作,加强宣传和交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