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方案
2021年学院结合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准确把握建筑类和设计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重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第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梳理学院特色,制定了“五爱”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即爱党、爱国、爱校、爱院、爱专业与把奉献、优秀、奋斗和正能量的课程思政内容与课堂特色教育融合。第二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融合,通过培训、通知、教师发展等方面,引导教师课堂思政,做到100%全覆盖;通过工作室制团队开展课程思政,做到在实践端覆盖课程思政。第三是课程思政制度化,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多次讨论,加强教学口与学生口的联动。
二、课程思政建设具体措施
1、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课程育人功效
在已有《建筑设计Ⅳ》校级课程思政优秀示范课的基础上,2021年优选2门基础较好、学生覆盖面大的课程为重点,支持打造本院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同时鼓励其他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挖掘课程德育元素,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教育的有机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
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宣传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展“结合专业开展课程思政”专项研讨活动,营造思政育人氛围,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程思政教改项目。
3、加强一二课堂衔接融合,提升第二课堂育人效果
依托专业教室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建设,把加强学生劳动素养融入到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教育中。
三、建设成效及推广应用
《“设计史”课程思政建设》《“建筑设计基础2A”课程思政建设》《“建筑环境人因工程学”课程思政建设》三门课程立项课程思政教改项目。推荐《工作室制实训创新II》、《设计史》两门课申报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四、课程思政建设特色与创新
(一)建设目标:把握新时代美育、工科大学设计类实践课题思政方向
课程思政建设紧密围绕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思想战略,把握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基于学校“基础宽厚、专业精深、思维创新、能力卓越、品德优秀”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专业交叉、能力多元、面向前沿、注重实践”的课程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研究分析、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交流表达五大方面能力,全程注重立德树人教育,学业与职业发展指导贯穿其中。
(二)建设体系:完善三维协同、多措并举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基于校院“专业顶层有设计、课程建设有目标,教学环节全覆盖”三维协同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紧扣我院各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教学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交通特色,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建设方法:建构“多模块多教学线”的多载体、多形式思政平台
为不同课程思政设计了“多个模块”沿多条教学线同时开展,每条教学线分别承担不同的思政目标,不同模块则将思政元素以不同载体和形式予以呈现,将课程思政落实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习实训、学术写作、竞赛、工程课题等各环节。在师生“手把手”实践中强化第一、第二课堂衔接,将第二课堂思想政治和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五、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二则
(一)典型案例一: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工作室制实训创新II》
《工作室制实训创新II》是建筑艺术学院工作室制的核心课程之一,选课学生涵盖建筑学、城乡规划、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五个专业。课程以12+X个工作室为教学单元,依据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规律,高年级本科生加入工作室,各工作室自主引入校内外场地、任务、经费等资源,以任务导向开展实践教学,任务载体由团队特色决定,包括但不限于设计实践、大创、竞赛、专利、科研项目及校企、校际、国际交流等。经过“共线模块式”的统一课程管理,在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中实现“本研年级贯通、学科专业融通、产学科教相通、国际校企互通,创新创业联通”的多维一体化育人环境。
图1 学科专业融通的工作室架构
1.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协同四类课堂,碰撞多元思想
通过“共线模块式”教学,将第一课堂讲座传授、第二课堂团队研讨、第三课堂网络资源、第四课堂社会调查之间横向打通。城市、建筑、艺术设计等不同专业背景师生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打破实践教学中的横向壁垒(学科、专业、班级之间)、纵向壁垒(本研、年级之间)、要素壁垒(科教、产学、国际化之间)、载体壁垒(课堂-竞赛-大创-论文-专利),制定学习目标,激发创新活力。
2.完善课程内容,推进深度学习,培养多类创新与敬业人才
通过“共线模块式”教学,将设计工作的责任和技术、国家发展战略及政策的必然性和社会生态利益主体的复杂性、设计工作的特色创新等三大维度全程耦合。在树立学生的国家自信和社会责任顶层育人目标下,同时培养突出创新意识和精神、敬业和工匠精神。因此,通过纵向和横向课题等“真实任务”,让学生切实获得实践经验,解决实践“不实”这一顽疾,调动师生日常参与实践活动的持续性和主动性。
3.改进教学方法,“4个模块、3条教学线”,贯彻思政元素
课程以建立师生双向互选设计任务团队为起点,教学模块化包含“4个模块”沿3条教学线络同时开展:
①
教学线一由规定模块1和2依次组成:模块1“团队素养与社会认知”全面塑造学生对行业发展和职业责任的认知;模块2“设计综合素养”通过10个专题递进传授学调查、研究、沟通、管理的设计流程和方法。
②
教学线二包含规定模块3,综合“讲座-调研交流-考核展评”三个串联环节,涵盖“环境、教育、医疗、住房”等国家战略与人民需求的前沿讲座,开拓视野、探索新知。
③
教学线三指自选模块N,在学生设计开展的每一个环节,融入团队自身特色任务的布置、指导与达成。
图2 “4个模块、3条教学线”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4.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方法路径,增强思政教学能力
每个工作室由2-6名校内+校外联合导师组构成,课程导师37人,另引入项目导师、讲座教师20余人。课程教师团队具有坚定政治素养,紧跟国家时事,具备研究和实践经验,具有学科交叉背景或能力。工作室管委会作为课程的顶层教学管理团队,对各工作室和校内外教师定期进行思政教学培训和研讨,在引导和明确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探索性学术问题、创新性应用问题和严肃的政治问题的认识;其次,通过第一课堂内容的规范、第二课堂开展的引导、第三课堂信息的检查、第四课堂成果的评估,正确树立学生对三类问题的辨识能力。
5.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示范辐射
《工作室制实训创新II》2019年获批我校唯一一门社会实践类社会实践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是我院选课覆盖面最广的选修课程,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成果获师生一致正向评价,在兄弟院校及媒体中产生较大影响力,被科技日报、中国日报、中国交通广播、北京青年报等20余家媒体报道,2017-2021年期间,7家兄弟院校来校学习交流,建设过程及应用效果受到张星臣、颜吾珥、许安国、房海蓉等学校部处领导关注肯定。2019年底,闫学东副校长在“全国大学校长论坛”以工作室为例说明我校实践端教学改革举措。
以课程承担单元第12工作室为例,其承担了北京市平谷区、顺义区多个乡镇街道的“责任规划师”工作,将规划实践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最佳专业教学载体。为此,工作室教师将思政教学分解为讲授三个模块:引导部分、体验领会部分和实践训练模块,学生实地开展社会与规划调研,开展了“微空间·向阳而生”“小空间·大生活”“美丽院落”等实践活动,催化落地了老旧小区微空间改造、“社区玄关”等一系列体现老城厕所革命、大数据城市治理、儿童友好、社区自治等创新理念的实践项目。通过这些实在的活动,为规划实施找到抓手,帮助大学生确立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并转化为信念,赋予其重大的历史责任和价值。
(二)典型案例二:建筑学专业核心课程《建筑设计Ⅳ》
《建筑设计Ⅳ》是面向建筑学三年级下学期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自1985年北方交通大学恢复建筑学专业招生以来,一直是五年制建筑学教育“建筑设计主轴”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和核心课程,该课程群总学分达14学分(图1),并与“史论”和“技术”两翼相互支撑。通过10余位课程组教师近10年不断的教学创新和实践,制定了“紧扣文化认知、强化教师引导、用好外部教学资源、鼓励自主学习”的 “育人+教学”思路,不断调整优化课程体系、载体和教学方法,课程取得了一定成效,双育人成果受到院、校、国家的三级教学组织认可,获得“思政示范交流课”、“在线教学实践优秀成果”等荣誉,学生高水平竞赛获奖近30项。
1.“思政+专业”双轮驱动的课程思政模式
该课程是学生从专业基础学习,迈向关注和回应社会、历史、文化、科技等多要素整合能力提升的关键一环,更是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养成专业学习“习惯、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不仅引导学生在“技能·深化”上进一步学习交通流线、功能布局、建筑空间、结构体系等较为复杂建筑类型的设计方法与技巧,更需培养城市存量转型发展语境下的城市与建筑更新理念,关注建筑产业化发展前沿;应注重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实践,鼓励创新和自主研究,为更高层次专业学习奠定基础。上述,均离不开正确的价值引领和自主学习的双重驱动。
2.双目标与四项举措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围绕“专业课价值引领”、“学习热情(意愿)和自主学习(效果)提升难”两个教学难题,在《建筑设计Ⅳ》课程建设中,尝试建立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对应教学目标及毕业要求,实现设计课程与思政建设的有机融合;同时,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提供科学方法的指导和思维的拓展。课程组教师通过多次研讨,制定了“紧扣文化认知、强化教师引导、用好网络教学资源、鼓励自主学习”的线上线下“思政育人+专业教学”思路,优化了课程群体系和较为可行的教学计划,概括为4项教改举措。(图3)
图3 专业教学与课堂思政双目标与四项举措的课程改革体系
3.“思政+专业”双轮驱动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探索建筑学特色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育人的思路、方法和途径。围绕《建筑设计Ⅳ》课程建设,基于目标——方法——实施——成果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使得建筑学核心专业课和课程思政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深入挖掘建筑学“师傅带徒弟”特色的思政引导方式,特别是在增强文化自信和激励自主学习这两个方面,已展现出良好的辐射示范前景,取得一定成效。
4.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示范辐射
“思政+专业”建设成果获得北京交通大学2020年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成果名称为““思政+专业”双育人:建筑学《建筑设计Ⅲ、Ⅳ》专业核心课程群十年教学创新实践”;依托本课程,主持教育部2018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VR辅助创新思维方法的建筑设计课程开发研究”,荣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首批(2021年度)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图4)。展现了本课程有效引入校外资源,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需求推动人才培养改革,稳步提升产学合作人才培养质量取得的成果。
图4 《建筑设计Ⅳ》课程获得2021年度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
六、工作反思
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参与试点的课程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有限,下一步学院要把教师理论学习制度落实到位,提升理论学习的深度,组织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强化教师的思政意识,鼓励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提高艺术修养融入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逐步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