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方案
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围绕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贯彻“三全育人”理念,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贯彻到岩土工程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实现思政育人效果最大化的总体目标。总体方案是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将专业课程与思政建设有机融合,全过程、多角度地融入历史、国家战略、经典及现代工程实践等精选思政案例,并将其与思政元素、课程教学内容知识点、教学设计等环节无缝衔接,打破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壁垒,构筑寓德于教、纲维有序的思政教学体系,建立专业内容与思政相融的课程教学模式,增强产教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线下与线上教学、课程思政与课程知识等方面全方位地融入“三全育人”理念,实现课程思政教育。
二、课程思政建设具体措施
1、多层面加强团队建设
定期组织集体备课研讨会,交流教学心得;与支部工作相结合,提高思政水平;跟进行业新政策和发展新动态,获取生动案例;积极参加校内外举办的课程思政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能力以及创新课程思政方式方法的能力。
2、持续改进教学大纲
以教学大纲为本,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及时在教学大纲中增补课程思政的内容,梳理大纲中的思政内容结合点,形成思政教学典型案例。
3、构筑纲维有序的思政教学体系
不断挖掘和整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及时归纳政治修养、职业素养、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四大方面的思政元素,分别对标融入知识点,构筑纲维有序的思政教学体系。
4、更新思政素材资源库
利用工程案例为载体,讲述世界、中国、交大3段故事,提高学生的专业自豪感、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工程实例彰显钢铁大国重器和绿色建筑、智能建造新技术,映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生态文明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设计方法”评估工程事故案例,强调职业责任感的重要性;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为桥梁,传递中国精神并突显党的凝聚力;以科研进课堂,强化科学精神和我校的高铁情怀。
5、打造全方位的课程教学模式
通过寓理于例的教学案例设计,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知识,做到灵活施教、润物无声。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创新实践项目等实践性教学手段和专家进校报告、撰写小论文等研究型教学手段,从课堂教学到课下作业,从教材到课件,从线下到线上,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微观到宏观,将家国情怀、职业责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思政元素悄然注入各个教学环节、各部分的教学内容中。
6、多维度融入“三全育人”理念
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内容为本,采用网上MOOC、雨课堂、录制视频动画等多种教学媒介和教学方式,以新技术、新理念、大工程为载体,在开阔学生专业眼界、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探寻信息时代思政教学的新思路,促进信息手段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提升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以此达到寓教于行、学做合一的教学目的。
7、提出感性入手、理性探究的教学理念
《结构力学》团队教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性卓越人才为目标,以提高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为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提出“感性入手、理性探究”的“3E+3E”工程化教学理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从课程思政的承载、教学目标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多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有效实现课程思政和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在知识、思维、能力、素质、创新、情怀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将课程思政建设与课程教学改革同步推向“两性一度”新高度。
三、建设成效及推广应用
《钢结构设计原理》团队在课程思政建设基础上,形成教学成果《三全覆盖四级联动五位一体构建多维协同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和《纲维有序、寓理于例、如春在花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分别获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二等奖。钢结构设计原理的教学成果及课程思政素材库在北京工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兄弟院校使用,获得高度评价。团队获评第一届北京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土力学》教学团队积极推广思政教学的成果,发表思政相关教改论文2篇,在微信公众号、慕课平台上推广思政改革成果,目前已有超过4000人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学习土力学。团队成员被推荐参加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土力学公开课论坛担任特邀讲课人;参加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交流,获得同行的广泛认可,发挥了较好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土力学》课程被推荐为北京市思政示范课,获评首届“北京交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交流课”和“北京交通大学最美课堂”,团队今年指导的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岩土竞赛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奖项6次、北京市级奖项8次。
《结构力学》课程团队参加全国高校土建类专业课程教学研修班,积极汲取其他高校同行的课程思政教学理论研究及课堂实践方面的经验。联合重庆大学等5所高校申报了国家虚拟教研室,为跨区域、跨学校的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构建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结构力学教学新模式,课程获评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获评北京交通大学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和团队,团队成员拥有北京市师德先锋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名,宝钢优秀教师2名,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1人,北京交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人,北京交通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北京交通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3人,北京交通大学课堂教学标兵1名,北京交通大学优秀主讲教师8名,土建学院优秀共产党员4人,土建学院“我最喜爱的老师”2名。发表思政教改论文1篇。
四、课程思政建设特色与创新
提出了“3E+3E”工程化教学理念,实现了课程思政和课程教学的相互交叉、深度融合、同步“两性一度”,解决同类课程立德树人与课程教学融合难的痛点。
打造学、产、研融通的培养模式,推进能力提升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重视团队建设,促进教师成长,建立培训机制和保障机制,由表及里的精细浸润式隐性教育,与时俱进,全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助力课程思政。
多视角了解学生动态和需求,利用工程故事,提升内涵思政;发展学、产、研一体融通育人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逆向教学设计,正向教学实施。
多角度多层次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建立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课程思政元素库,为同类课程提供优质资源的共享。
五、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1、《钢结构设计原理》典型案例
2021年春季,邀请行业专家进课堂,以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性通道—深中通道项目为背景,讲授钢结构智能建造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体会智能建造在国家建筑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理解生态文明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结合专家的成长经历,激励学生以优秀学长为榜样,进一步加强职业责任感,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图1 《钢结构设计原理》典型案例
2、《土力学》典型案例
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在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如果学生不能很好融入其中,相关内容就无法入脑入心,距离道德提升的至高境界还有很大距离。教学中开展“跟土力学学做人”互动环节,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土力学的原理能给与什么人生的启示。比如对一盘散沙施加围压后,可以凝聚团结在一起撑起万丈高楼,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发挥团结的力量。通过这一环节,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自我教育。
图2《土力学》典型案例
表1土力学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
教学大纲对应点 |
思政元素 |
京张铁路百年筑梦 |
第一章 绪论—为什么要学习土力学 |
爱国、知行、自信 |
君子和而不同 |
第二章 土的基本性质—颗粒级配曲线 |
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共筑中国梦 |
一盘散沙的启示 |
第二章 土的基本性质—土的物理性质指标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团结就是力量 |
调整到最优含水量状态 |
第二章 土的基本性质—土的压实 |
正确的学习方法,用最小的能量来获得最大的收益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第三章 渗流-渗透破坏 |
有担当,有道德,守住道德底线,防微杜渐 |
有效应力原理 |
第四章 土中应力计算 |
抓主要矛盾,做人不能太“水” |
厚德载物 |
第五章 土的压缩 |
不断压硬才有更大的强度;沉淀自我,浓缩精华 |
厚积薄发 |
第五章 土的固结 |
欲速则不达 |
别让短板拖后腿 |
第六章 土的抗剪强度—极限平衡状态 |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主动还是被动 |
第七章土压力问题 |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 |
万丈高楼平地起 |
第八章 地基承载力问题 |
打好基础非常重要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第九章 边坡稳定问题 |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
如何避免在人生路上摔跤 |
课程复习—土力学的新发展 |
面对土力学/人生的挑战;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
土力学实验 |
实验课 |
理论联系实际、团队合作、诚信 |
3、《结构力学》典型案例
在“力法基本原理”这一知识点中,首先从房屋阳台的一个工程事故入手,对学生产生职业精神的冲击和思考;进而不断引导启发学生去解决该工程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引入方法论的哲学思想;在知识点的延伸阶段,进一步引入我国重大的港珠澳工程进行知识的深层次应用和创新精神的思考。通过“3E+3E”的工程化教学,毫无违和感地实现了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
图3《结构力学》典型案例: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六、工作反思
1、问题和不足
1)考核难的问题:主要解决考核形式、指标量化的问题。
2)思政与知识融合难的问题:解决二者对标、互相融入,寓理于例的设计问题。
3)教与学融合难的问题:解决主导与主体、供与需的问题。
2、下一步工作计划
1)探索课程思政的科学评价和考核机制。
2)持续推广改革成果,完善课程思政资源库:不断引入国家的重大工程、最新的科研发现、行业智慧建造、智慧交通等新的思政教学资源,将思政改革成果编入教材和虚拟实验教学等中,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资源库,持续补充和完善课程思政元素。
3)探索多样化的课程思政实施方式,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学生进行学情调研和分析,借助信息化的多种教学手段,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新的课程思政实施模式。
4)持续深化、完善多维备课模式:备课、备学生两手都要抓,课前备课、课后备课反馈教学,逆向设计课程教学。
5)扩大教学改革成效,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积极参加国内外的教学学术会议和教学经验交流,积极申报虚拟教研室,形成跨高校、跨区域的课程思政教学体。
6)建立反馈机制,持续改进:关注学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意见反馈,及时改进,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与时俱进地推进课程思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