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体系改革促课堂思政建设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心
自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作出重要指示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稳定持续在改进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打好配合、同向同行。心理咨询教师是思政教育队伍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配合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及辅导员班主任这支强有力的“大学工”队伍一道,不断调整课程体系与内容,更加精准地立足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强化落实“大思政”理念。同时,为应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大部分课程转为线上,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应对居家学习期间产生的困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广大学生整理自己思想的平台。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中提出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要求做到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发展性与预防性相结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和“十八个基本要点”主要落实途径包括: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二是通过教育实践落实核心素养,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
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的课程体系依据以上文件精神,在今年做出改革调整,在以往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OBE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改《大学生心理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统归为综合素质教育平台通识素质教育模块,仍作为本科学生的必选课,特别关注到新生适应、人际关系、情绪和压力、心理危机预防等主题内容,与2015版培养目标的12条毕业要求中,“2问题分析”“9个人与团队”“10沟通”“12终身学习”有所对应。
一、2020年主要开设的课程及覆盖面
(一)第一课堂教学工作
2020学年春季和秋季学期,心理中心共开设《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心理学》《幸福心理学》《情感心理学》《助人理论与技能训练》《心理素质培养与训练》《大学生健康教育》《青春健康教育》9门课程,6203人。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为一年级必选课,覆盖全体一年级新生。
(二)其他教学工作及覆盖面
1、特定人群特需讲座
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线上《大一新生入学教育心理专题讲座》,覆盖所有新生。面向大一新生家长开设线上《新生家长讲座》,有1000余名家长参与。
面向研究生开设《研究生新生适应与发展讲座》《研究生压力与情绪管理》,均覆盖所有2020级研究生。
面向研究生辅导员开设《研究生辅导员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培训》《研究生辅导员深度辅导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共4学时,80人次参加。
2、心理委员培训课程体系
建立了依托课程的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培训体系,初级培训是针对全体新生心理委员,共16个学时,采用理论授课、在线学习和团体训练等多种方式,让新生心理委员了解心理委员的职责和工作方法,同时和其他学院的心理委员彼此熟悉,建立工作联系,互相支持;中级培训则主要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共32个学时,讲授助人技能的理论与实践,让受训的心理委员能够掌握更加具体、专业的助人技能;高级培训采用团体小组辅导的方式,共18个学时,内容有案例报告和个体自我成长两部分。2020年共有213名心理委员参加了初级培训,81名心理委员参加了中级培训,13名心理委员参加高级培训。
3、团体心理咨询
2020年共开设21个团体咨询小组,包括人际关系团体4个,自我探索团体1个,宿舍长培训团体1个,学业幸福团体2个,科研幸福团体1个,网络成瘾团体1个,大学生亲密关系团体3个,正念团体4个,心理委员高级培训成长团体1个,留校生情绪支持团体1个,疫情期间情绪支持团体5个,毕业生职场力团体1个。吸纳10位外校专业人士到我校带领团体,196人得到4-16周的团体辅导服务。
二、特色
(一)紧跟时代特色,关注学生心理
结合大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契机,对课程内容进行部分调整,涉及适应、人际关系、自我探索、压力应对、亲密关系等主题。此外,结合社会事件背景,对这届大一新生特别注重从他们特殊的考试复习经历出发,使用贴近他们的事例与内容。
1.探讨社会自我与理想自我,建设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信
通过在课堂上的故事分享,引导学生明白,“偶像”并不是狭隘的明星,我们身边的父母、师长、朋友,或是仅仅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都可以被定性为偶像,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带给全国人民安全感,成为全民偶像的“阿中哥”。
2.在课堂上融入时事热点,帮助学生顺利度过疫情时期
在课堂上讲述逆行者的抗疫故事、带领学生一起歌唱《我和我的祖国》,引导和激发学生内在的资源,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积极乐观面对困难及压力,把心理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二)注重互动体验,营造校园氛围
1.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营造良好的自我关爱氛围
本学年除常规课程开设外,心理中心还带领心理协会组织策划了多元化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广泛收集同学们的需求和反馈,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帮助同学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知识就在你我身边,心理健康在简单的关心自我、照顾同学的举动中就能实现。这样可以在迎合同学们适时需要的同时,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等内容传播出去,从而逐步实践帮助学生“懂自己、懂社会、懂中国、懂世界”等思政教育目标。
2.线上线下相结合,简化参与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本学年因为疫情的影响,既带来了挑战,也迫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早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专题讲座、互动交流是当代大学生熟悉的沟通方式,将课堂内容通过讲座进一步深化,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跨学科视野,也能更好地帮助到在线下活动中难以开口的同学可以及时发声,得到自己想要的回应,实现育人效果的扩大化。
(三)贴近学生实际,做到有趣有益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既有良好的求知欲望和思辨能力,也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因此将思政建设化整为零、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与影视题材等载体,利用其相对完整的故事结构和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通过跟进学生近期的生活实践,例如高数学习、月考、社团招新、辩论赛、文艺汇演等,探讨相应的心理话题,并进行相应的着眼于学生健康成长为的思政教育;通过课堂作业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及其个体差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反馈。
理论是灰色的,但生活之树常青,学生对一些可能“耳熟”、“无聊”或“鸡汤”的理论有了新的认识,也有了应用场景实例,就更容易借鉴到自己生活中,进行良性的应用。
三、效果
(一)培养学生乐观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学生在课堂练习和分享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大学生在当下的成长历程、所面临的发展任务和自我发展的目标,引发学生思考自我的丰富性,从而能够更好地看待和接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好地发展自我。
(二)在校园内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求助动机
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系统地了解心理问题的特征与性质,不少学生通过邮件、面谈等方式表示出对心理咨询的需求,或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好奇。授课教师也会通过课堂互动或课程作业主动发现,必要时转介学生到心理中心,有效进行干预。
(三)将助人技术融入到大学工队伍的交流中,为学生编织多层次的心理健康安全网络
建立学院、心理中心、咨询师联动的“1+1+1”联络会商制度,心理中心组织校外兼职咨询师深入各学院,同时将深度辅导等技术融入到新入职辅导员的培训中,重视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及早发现的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上报给心理中心,由心理中心联系学院,共同合作,从宿舍、班级、课堂,到学院、学校各层面给这些学生以支持。
四、案例分析
(一)从马斯洛需求模型联系到“不忘初心”
“马斯洛自我实现需求金字塔模型”。该金字塔模型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渐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向学生介绍这个理论时,首先概要介绍了处于金字塔尖位置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联系思政建设,这可以说就是“不忘初心”中的“初心”,是一个个人成长发展中具有宏观统摄意义的“顶层设计”,也是“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的“怎么看”。其他四层需要,作为基础非常重要,但是作为已经有一定思辨能力的大学生,需要有一个前置的理想信念作为引导,来规范其他需要的发展,以及增强在个人成长道路上遇到挫折时的抗压耐挫能力。
(二)让心理健康知识从课堂迁移到实践活动中
在初入校园时,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就是如何适应校园生活,找到归属感;在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同学中,如何对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识别是他们的关注点;随着对宿舍、班级同学的熟悉,更多同学开始关心恋爱与亲密关系的话题。心理协会紧跟同学们的心理动态过程,设计社团招新、线上“认识抑郁”讲座、线上“一周恋爱物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特别是“认识抑郁”线上讲座,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关注,因为“抑郁”在当今时代,可能不仅是一个个体所面临的困扰,也是整个社会无法忽视的挑战,活动当天最高峰时段,线上共有1500余人次观看讲座直播。用实践活动强化课堂所学,是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心理育人”三结合的积极实践。
(三)从学生触手可及的生活事件入手,培养学生的人本意识
在介绍不同层次需要时,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场景和专业特色。比如在讲生理需要的时候,结合运输学院学生所学专业特点,介绍高大上铁路客运司机,尤其是高铁司机,为何会面临招不到人的尴尬局面,其中一个原因是,司机脚下有一个安全设置,按照技术规范要求,需要在比较短的时间间隔内进行踩踏,如果超过时间无信号输入,机车程控系统会默认为驾驶员出了问题,会对列车采取各种紧急措施,因此多数司机会形成连续踩踏的习惯;而较短距离的高铁路段基本是单人值乘,也就是驾驶室只有一位司机,这给可能遇到个人突发情况的司机造成很大不便。从这个例子告诉学生,在做研发设计时,要考虑底层逻辑,也即最基本的人性化的需求,也就是要有真正的人本意识,为人民服务的自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