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2020年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法学院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确立了“全面规划,重点培育,逐步推进”的课程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下面就2020年法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总结。
一、法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
法学院结合法学专业教育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法学学科贴近思政的天然优势,紧密结合学校“四通”模式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确立了“全面规划,重点培育,逐步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于2020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实施与开展情况
法学院将全部专业课纳入课程思政建设范围,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推进实施。
1.注重学院顶层设计,大力宣传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培育
法学院党委指导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方式面向学院全体教师宣传、推广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及学院的建设成果,营造良好的建设范围。为进一步激发任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学院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
2.发挥各系自主性,开展专题研讨
在学院党委的统一指导下,以系为单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研讨。各系通过组织任课教师交流、研讨,形成研讨报告,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3.以课程思政示范课评选工作为契机,重点培育,以点带面,发挥示范课辐射带动作用
学院动员各任课教师主动申报课程思政建设类教改项目,加强建设,及时总结课程思政建设经验,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示范课评选。2020年,我院“刑法总论”“债权法”“国际经济法”三门课程申报并获批课程思政建设类教改项目,且均报名参与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评选。最终“刑法总论”课获评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刑法总论”教学团队获评学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
此外,学院鼓励任课教师积极挖掘法学专业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不仅要在课堂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更要做“正能量”的宣传者,鼓励教师在媒体平台积极发声,将思政教育的践行者。
三、案例分析
我院“刑法总论”课获评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该课的教学团队获评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主讲教师高晓莹教授获得学校首届“最美课堂”称号,课程的整体建设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此对该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加以分析。
1.刑法总论课程思政的着力点
刑法总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之初,课程团队就达成共识,要按照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的总要求进行建设。要将知识传授放到全面实现依法治国整体战略中来思考,充分发掘法学知识背后的人性考量、价值关怀与制度定位,并将以下三个方面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
(1)加强课程团队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法学乃“正义”之学,法学教育本身就是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塑造和完善,其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创新和专业素养的培育,还应当包括对人文精神和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号召。法学专业天然地与中国法治化进程中的重大热点问题联系密切,法学理论和中国法治建设实践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法学课堂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现实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2)提升课程团队的课程思政引领能力。高校法学专业的学生对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发生的热点案例更加关注,也更容易受到非理性舆论的负面影响,这就更需要法学专业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刑法总论课程教学团队通过交流培训、集体备课等方式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思想觉悟、自身修养,加强自我约束;把学习、研究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央大政方针当做授课的必选项,自觉将思想政治理论与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有力促进课程思政的贯彻落实。
(3)形成法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原则及方法。刑法总论课程从生活实例和社会现象出发,引领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认知和理解。细致梳理课程知识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致力于填补我校乃至国内法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空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法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范本。
2.刑法总论课程思政实施过程
自2016年底,习总书记提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以来,刑法总论课程就紧紧抓住时代契机,升级教学范式,着眼“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全力开发专业课的育人功能,探索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1)形成共识。法学课程具有天然的“思政性”,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要将社会主义法价值引领渗透进法学专业课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思想性、政治性与法制性为教学指导思想,并做到时时有思政、事事有思政。
(2)深入探索。①建立试点。用16周64课时做课程思政建设试点。②组织并支持主讲教师参加相关培训。主讲教师高晓莹教授参加相关培训上百小时,不但提升了个人进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而且具备了强大的培训与输出能力。③申报教改课题总结建设成果。《<刑法总论>课程思政建设探索》被立项为校级教改课题。④在学校模拟法庭、各基地法律实践、北京市模拟法庭比赛等各实践环节推行刑法学课程思政。
(3)积极实践。总结刑法总论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原则及方法,在19章教学内容中,形成“正当防卫与司法担当”“死刑与大学生的生死观”等19个典型案例,建成了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经验模板。
(4)成绩斐然。刑法总论课程获得北京交通大学首届“十大最美课堂”称号。高晓莹教授成为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领域的培训专家。高晓莹教授、朱本欣副教授获得“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郑飞副教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获得2019年北京市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蔡曦蕾副教授指导学生参加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连续3年获得团体二、三等奖及个人优秀奖;高晓莹教授、朱本欣副教授指导大学生创新计划,2019年、2020年获得北京市级结题评价两项。
3.课程思政的应用
(1)挖掘课程思政的契机素材
课堂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时代而孤立存在。刑法总论在思政引导课堂的过程中注意案例的选择、设计和后期跟进。精心筛选与法学课堂联系最为紧密的社会热点案例;注重思政案例与教学内容的自然衔接,做到自然不突兀,巧妙不刻意;注意案例的动态变化,既回应学生的好奇心,也对其中的思政元素进行强化。例如,在疫情之下的课堂教学,不失时机地注入与疫情相关的课程思政内容。在疫情最吃紧的那几天,每次上课前,高晓莹教授都会用三五分钟和学生一起关注疫情进展,关注社会民生,以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操。又如,讲授“死刑的适用”主题时,一方面通过对司法实践中争议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具备在具体案例中正确适用死刑的能力;另一方面,与学生一起剖析在校大学生因犯罪被判处死刑案件的发生原因,引发学生思考,如对物质占有的过分追求,拜金主义思想膨胀;以自我为中心,价值观扭曲;抗挫折能力不足,团结意识和集体意识薄弱等。关注学生心理发展,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观念,懂得感恩与珍惜,既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帮助他们学会生活的适应、学习的适应、人际交往的适应。
(2)严守师德师风的规范内容
以法律法规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主要是2018年11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及2019年12月16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深入践行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示,主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教师提出的殷切期望,即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刑法总论课程教学团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自己的师德师风亦提出了细节要求。比如,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课程负责人高晓莹教授倡导两个底线要求。一是从不接受在校生的礼物,包括教师节的花;二是从不让学生帮忙干私活,诸如往财务处送报销发票、接送各种材料、取外卖等,都是教师亲自去跑。我们觉得学生的时间也是时间,甚至比老师更需要时间。
(3)紧扣课程思政的时代内涵
①弘扬主流价值观。决不违背职业伦理向学生灌输非主流价值观。例如,疫情来袭,生活安静了,而网络却格外喧嚣。刑法总论教学团队尤其注重引导学生去伪存真,不偏不杠。和学生一起体悟逆行者舍我其谁的担当、敢言者弥足珍贵的风骨、普通人熠熠发光的善良与坚强。引导学生从军民联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读懂何为“四个自信”和中国精神;从数日建成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读懂什么是万众一心和中国速度;从钟南山等科学家和舍家为国的医护人员身上读懂什么是尽忠职守和民族脊梁。
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刑法总论教学团队积极践行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知识的组织者和学习的促进者;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发现,使“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抗疫期间,课程团队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积极申报与疫情防控制度建设有关的课题;带领学生编撰《防疫义务与典型案例汇编》《防疫期间师生行为规范指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以及以专业知识因应社会所需、学以致用的幸福感。
③关心学生人格发展。新时代背景下,新问题与新挑战层出不穷,尤其需要学校课堂为学生提供精神营养。刑法总论课程团队时刻提醒自己,教师的工作内容不仅仅是上课,而是要肩负起培育学生精神成长的职业使命,完成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引导学生用客观的态度洞察、评价社会现象,抵抗焦虑。例如,疫情之下第一次课之前,高晓莹教授连夜以“致疫情下的我和你”为题,给学生写了一封信,勉励大家“珍惜亲情、播撒友爱、刻苦努力,成就一段闪亮的日子”,并在凌晨发到了课程微信群。第二天一早,同学们看到这封信后都深受感动。
四、覆盖面及推广效果
法学院多途径强化立德树人教育理念,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通过院、系两级的共同推进,强化了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并在2020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斩获学校首届“最美课堂”称号,获评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至此,法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增至2门)、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此外,多名教师通过在《光明日报》《法制日报》《经济日报》刊文的方式传递热爱国家、遵纪守法正能量。总的来说,法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在摸索中逐渐发展,初步形成良好的效果,接下来,法学院将继续推进该项工作,争取获得更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