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课程思政工作总结

 

2019年,团委开设了《社会工作基础》和《社会实践导论》两门全校性任选课。《社会工作基础》课程共计5门次,其中,2018-2019学年下半学期开设课程3门次,3位老师授课;2019-2020学年上半学期开设课程2门次,2位老师授课。《社会实践导论》课程共计6门次,其中,2018-2019学年下半学期课程3门次,3位老师授课,;2019-2020学年上半学期课程3门次,3位老师授课。现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 《社会工作基础》开展课程思政情况总结

1、课程设计——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社会工作基础》旨在提高学生思想修养和个人素质,加强我校学生骨干梯队建设,提高社会工作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效果,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社会工作中,确立学生奉献服务、追求卓越、求真务实的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立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生动的课程实践中,精准制导、靶向施教,精准用力,有效推动教与学的互动,提升教学效果。具体如下:

1)了解掌握大学生社会工作的概念与基础理论,进一步明晰社会工作对大学生的意义与价值;

2)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掌握团队合作与组织建设的方法,通过优秀案例分析与团队实践加深理解;

3)在学习讨论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4)通过课程案例,引导学生在提升个人能力的同时加强爱党爱国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课程实施——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是不能割裂的有机统一体。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关系是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基于此,本课程内容包括高校学生的素质要求和培养模式、高校学生干部的定位和原则要求、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和考核标准、高校学生干部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艺术、高校学生干部培训、高校学生干部开展活动的创意、策划、实施等方面,以课程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具体如下:

1)课堂讲授在理论教学中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2)案例分析采样我校优秀案例(如团校·“精英训练营”)或者其他经典案例、视频进行讲解,丰富课堂内容,增强课程趣味性;

3)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帮助学生提高口头交流和书面表达能力,掌握答辩技巧,感受语言的艺术,通过自我学习,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如:口才训练作业是主题为“我和我的祖国”演讲,文书撰写作业题目为“传承五四精神”活动通知等。

4)通过设立主题演讲、主题活动设计的形式,在培养学生社会工作能力的同时,增强其爱国热情,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国情,做一名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课程应用——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课堂上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注重把握时代脉搏,把理论同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结合,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思考,采用历年来我校班团开展团日活动、组织建设等优秀案例加以分析讲解,对理论教学进行有效补充;课堂外则要求学生将课堂理论付诸实践,如应用时间管理方法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分类管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待下次课程,学生分别就方法实践效果等进行总结汇报,互相学习交流。

4、课程效果——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不会自发地在学生头脑中生成,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需要专业化的指导,确保方向正确、节奏得当。教师应准确把握灌输教育的内涵,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填鸭式教学,而是应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系统化的学习和思考,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稳定的“三观”,最终学会明辨是非,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领导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及社会工作中,明确自己目标,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学生。希望通过本门任选课,取得以下成效:

1)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的交流沟通能力,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应对和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口头交流和书面表达能力;

3)启迪学生心智,让他们在学习社会工作基础的同时,更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规划决策、组织管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整体水平。

5)坚定四个自信,坚定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立场,引导学生热爱祖国,肩负起在新时代与祖国同频共振的责任担当。

二、《社会工作基础》课程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个数:2

典型案例1:主题演讲

毛遂自荐中说道,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具有卓越口才能力的人,拥有更强的说服力,能够更直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够使个人更适应于社会的需要。

开展主题演讲,从能力层面上讲,当代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需要其主体之间有充分的交流,而口才则是信息化社会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口才能使交流更加有效率,促进社会分工合作的进一步完善,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从课程思政方面来讲,结合时代特点,设置主题演讲,例如“纪念五四10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青春告白祖国”,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让学生在主题演讲设计的同时,加强对祖国的热爱,加深对祖国发展的认识,加深对国情的了解,深入理解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国家才能取得这么多辉煌成就。在这个演讲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有机结合、效用相互配合,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共同发力的思政格局。

典型案例2:主题活动策划

课程思政不只是空洞乏味的“挥拳”与“呐喊”,应力求在“有意义”的同时也能“有意思”。因此,本节课程结合学校共青团实际工作案例,以传承五四精神、庆祝建国70周年等为主题,让学生进行主题活动策划设计及汇报展示。学生在活动策划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社会工作价值的理解,提高了从事社会工作的能力,更加深入学习五四精神、了解祖国70年来的发展历程,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激发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更让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融入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充满魅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结合对现实问题的实践与运用,于无声中为学生播下信仰的种子,浇灌价值的雨露,

三、《社会实践导论》开展课程思政情况总结:

1、政治教育奠基课程设计

树立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第一性原则。课堂教学不应只注重传授知识,把课堂教学等同于知识的灌输,而更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的品行的培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以及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社会实践基础》旨在帮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课堂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接受教育、增长才干、锻炼品格,将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对学生如何进行社会实践进行讲授,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学生真正了解国家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知行合一,求真务实,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新时代人才,培养团队精神,提高文化素质和自身修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精准制导、靶向施教,精准用力,有效推动教与学的互动,提升教学效果。具体如下:

1)了解掌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概念与基础理论,进一步明晰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意义与价值;

2)掌握开展社会实践的相关步骤如选题、策划与申报、实施与执行、总结与成果转化等基本社会实践方法;

3)掌握社会实践调研基础技能,学习实践调研基础模型建立、分析和论证的理论及方法,具有基本的社会调研设计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

4)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5)学生参加主题社会实践,如“庆祝建国70周年”、“五四精神传薪火,青春建功新时代”等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国情,更加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教学组织引领课程实施

树立课堂教学的“网状思维”和整体观,避免课堂教学的单一学科思维。课堂的教育目标,不应再集中在知识的传授,而应以全面和谐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发展的各种技能。基于此,本课程内容包括社会实践概论、社会实践选题、社会实践的策划与申报、社会实践的实施与执行、社会实践方法与技能、社会实践的总结与成果转化等知识单元,以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校外实践、汇报交流、习题作业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具体如下:

1)课堂讲授以教师讲解为主,并在理论教学中注重结合把握时代脉搏,把理论同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思考;

2)案例分析采用历年来我校开展社会实践效果好、成果丰富的优秀案例加以分析讲解,对理论教学进行有效补充;

3)加入校外社会实践实操环节,在课程末期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形成实践团队,在校外开展实地实践,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如安排学生参加主题为“庆祝建国70周年”、“五四精神传薪火,青春建功新时代”的社会实践;

4)校外实践后设置社会实践分组总结汇报,各实践团完成实践后就实践内容与开展效果等进行总结汇报;

5)通过实际发生的优秀社会实践案例,教授学生如何开展社会实践的同时,加强其对国家政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新时代为祖国发展建功立业的责任担当。

3、学习实践锻炼课程应用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课堂上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注重把握时代脉搏,把理论同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结合,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思考,并且采用历年来我校开展社会实践效果好、成果丰的优秀案例加以分析讲解,对理论教学进行有效补充;课堂外则组织学生分组形成实践团队,在校外开展实地实践,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待实践结束,各实践团分别就实践内容与开展效果等进行总结汇报,团队间互相学习交流。

4、    能力培养彰显课程效果

构建开放式课堂体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于无形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学生。希望通过本门任选课,取得以下成效:

1)使学生掌握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社会实践相关步骤的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拓展学生的艺术修养、人文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听党话、跟党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2)启迪学生心智,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3)通过团队学习、组队实践、互动交流、撰写报告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交流的交流沟通能力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规划决策、组织管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整体水平。

四、《社会实践导论》课程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个数:2

典型案例1:解析社会实践案例。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良好形式;是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本课程结合学校每年社会实践评选出的优秀案例,从“为什么开展”、“开展什么”、“如何开展”、“开展总结”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如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案例分析中,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加强理论实践,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进一步加强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新时期青年学生的服务意识,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典型案例2:解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在开课之处,即第一讲社会实践概述时,引用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的案例,教育引导广大青年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是当代青年人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更是当代青年人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习近平始终塌下身子深入群众,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通过榜样的力量,启发学生要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要把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把远大目标与真抓实干结合起来,一方面刻苦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技能,另一方面要逐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把自己锻炼成新时代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