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正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实施“三全”育人的一种探索,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构建知识传授和价值养成相统一、知识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知识本位和人格本位相统一的现代课程设想。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各个高校作为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法学院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确立了全面规划、逐步推进的课程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下面就近两年法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总结。

一、发挥法学学科贴近思政的优势,全面规划课程思政建设

法学学科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突出强调了法治人才培养与法学教育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有一支具有高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工作能力、高职业道德水准,并且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法治人才培养搞不好,法治领域就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实现。法学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是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是法学教育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的法学教育要有所作为,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深厚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法学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既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中国特色法治理论支撑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中国法学研究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学术使命。

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的法学学科建设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不断调整充实学科内容,法学学科内部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得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体系要为中国法治建设成就提供成熟的解释框架,对中国法治领域的现实问题具有有效的解释力和回应力,还要能够为世界法治建设提供中国方案。借助法学学科的这一优势,法学院计划全面建设课程思政,将现有的专业课程均纳入课程思政建设范围。

二、发挥示范课程以点带面的功效,分步骤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2017125日教育部党组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的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应“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这是教育部明确提出“课程思政”的建设任务、建设内容及目标设定。20183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时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18年,法学院遵循上述原则和理念,首先将具有丰富传统法律文化因素的《中国法制史》列为第一门课程思政建设课程,并积极申报了教改项目。

李巍涛老师主讲的《中国法制史》课程坚持发挥课堂主阵地的育人功能和悠久法律文化予人自信的优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强化本科生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为核心,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目的,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涵、优化教学设计、改进课堂管理等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牢牢树立文化自信。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历经多次磨难而不灭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都有赖于广大知识分子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不畏艰难,不怕险阻,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中国法制史》课程充分利用和展现该课程的优势特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准确把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内容,认真思考如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定广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019年底,法学院经筛选后又确定《债权法》、《法理学》、《知识产权法》三门课程,与《中国法制史》一起申报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债权法》课程教学中应用思政教育的学科思维来优化处理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过程的关系,进一步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将时代的、社会的、前沿的正能量内容引入到一线课堂之中,充分挖掘蕴含在相关知识中的教育因素,激励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债权法的基本原则表达了民法上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是构建民法的内在实质体系的依据,也是自由、平等、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法体现。现阶段,我国民法已确立了平等、意思自治、公平、诚实信用和公序良俗的基本原则。《债权法》课程通过将思政与传统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引导学生将爱国热情付诸于当前的学习以及学成后的报效祖国之中,达到“课程思政”的目标。《法理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习近平中国特色时代法治思想的内容,将课堂建设成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桥梁,开发学生喜爱和受益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内容,争取对学生的世界观形成长期影响,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检查授课效果。《知识产权法》课堂选用的典型案例既考虑了案件贴近生活,又考虑到案件的新鲜度,完全调动了学生们课堂的参与度,例如通过引入商标法上江小白商标无效案、视觉中国案、《我不是药神》有关强制许可与药品价格问题的讨论,课堂讨论能够和媒体的介绍、各种观点形成同步,学生们可以从法律的视角参与案例和某些特定问题的讨论,学生成就感增强,在这个过程中以结论的方式帮助同学形成法治、平等、诚信等价值观效果最好。

三、注重学院顶层设计,大力宣传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培育

为了广泛动员学院教师积极申报并以此为契机更好地贯彻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升教学质量,2019121日上午,法学院在红果园多功能厅举行“贯彻立德树人 推进课程思政“金课”建设专题研讨会。法学院特邀张星臣教授、何玉芳教授作主题发言,并与法学院教师展开专题研讨。研讨会由法学院院长施先亮主持,学院党委书记于亚光、副书记副院长王莹、各系系主任支部书记等30余位教职员工参加座谈交流。何玉芳教授与法学院教师分享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何教授认为目前课程思政如何落实是挑战,实际的落实要强调理解“思政”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创新。但是创新的过程要避免简单将思政任务分配给专业老师的误区,分清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界限。思政的主要任务应该集中于研究如何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传授人生道理、道德理念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稳定的价值观。在学院构建和支持方面,应该理念先行,主管领导明确认识,提出顶层设计。改革过程中,应该形成以学院为基础,老师和学生互动配合的整体构建。

法学院李巍涛副院长主要介绍了法学院本科课程建设总体规划。他认为课程思政建设是法学学科建设中的应有之义,也是专业创新的突破口。如何融入思政内容,方法很重要,应尽量做到客观呈现,避免空洞说教。在课程建设方面,法学院将通过丰富门类、课程瘦身、去水存金、分班授课的方式提升课程质量。同时法学院还要构建凸显特色的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推动跨专业跨学科课程建设,推动本研贯通。同时,学院还将通过制定确定的评价标准和培养政策等来支撑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实现。最后,李巍涛副院长指出学院的整体定位应该为服务,应该致力于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施先亮院长最后就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首先法学院要树立信心,各位老师毕业于国内外名校,专业素养都很高。其次,法学院要加强机制建设,全力以赴做好顶层设计,从实习实践、教材选择以及课堂改革等方面进行打造,层层落实。最后,要设立激励机制,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两个方面保障好老师们投身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于亚光书记也表示学院会尽全力为老师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只要全院上下拧成一股绳,法学院必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