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方案

法学院结合法学专业教育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法学学科贴近思政的天然优势,以及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进高校、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要求,确立了“全面要求,重点培育,以点带面”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1.要求全体教师加强课程思政相关方面的学习,深入研究和挖掘所有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将其与法学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传递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不断提高教师对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关系的正确认识。

3.选树典型,鼓励教师积极参评各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和教学团队、“最美课堂”等评选,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4.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改革项目,通过“以评促改”“以研促教”,营造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我院课程思政建设。

二、课程思政建设具体措施

1.注重学院顶层设计,大力宣传推广课程思政建设成果

法学院党委指导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方式面向学院全体教师宣传、推广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及学院的建设成果,营造良好的建设范围。为进一步激发任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学院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

2.明确具体要求,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意识

法学院要求所有课程均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授课过程中体现课程思政。为督促落实,要求所有课程均应在教学日历中标注课程思政环节,并要求所有课程优先使用“马工程”教材或将“马工程”教材列为首位参考书。

3.统一组织培训学习,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法学院密切关注各类课程思政培训、学习资讯,本年度组织并督促全体教师参加习近平法治思想网络学习2期,60余人次完成两项学习内容,实现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全覆盖。10名教师完成“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第一时间为老师们集中采购《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尽最大可能为教师掌握最新学习资讯提供便利。

4.以课程思政教改项目立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等评选工作为契机,重点培育优质课程,以点带面,发挥示范课辐射带动作用

法学院鼓励任课教师积极申报课程思政类教改项目,加强建设,及时总结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并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各类评优评先。本年度,我院刑法总论”“国际公法两门课程申报并获批课程思政建设类教改项目,“合同法”课程获评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以及学校第二届教书育人“最美课堂”,成果显著。

此外,学院鼓励任课教师积极挖掘法学专业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不仅要在课堂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更要做“正能量”的宣传者,鼓励教师在媒体平台积极发声,做思政教育的践行者。

三、建设成效及推广应用

积极组织理论学习。法学院分别于20214月份、7月份组织全院教师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网络讲座学习、教育部习近平法治思想大讲堂,于11月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

强化师德师风教育。法学院党委严抓师德师风,不仅在每次学院大会上强调师德师风,还专门组织师德师风研讨会,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显著。吴文嫔教授“合同法”课程获评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以及学校第二届教书育人“最美课堂”,此外吴教授以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身份在《光明日报》刊文,向社会宣扬法治建设正能量。

四、课程思政建设特色与创新

1.紧密结合法学专业特点,以习近平法治思想进高校、进课堂、进头脑为切入点,为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抓手,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全员参加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丰富课程思政建设内涵;确保教师们及时掌握最新学习材料,为教师开展相关学习、深化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最大程度协助。

2.开设专门课程,深化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新增“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必修课,并招聘专人讲授该课,提升本科生思想意识水平,引导本科生树立正确的法治思想观,为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奠定良好基础。

五、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吴文嫔教授主讲的“合同法”课程获评本年度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教书育人“最美课堂”,具有典型性,因此下文将以该课程为例进行分析。

(一)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情况

“合同法”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为培育学生领悟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化对民法典的理解,树立权利意识,规则意识,提升契约精神。提高运用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法治素养与能力。建设重点为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形成典型案例,将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形成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培育道德高尚的法治人才。总体设计思路如下:

1.科学设计“合同法”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法学专业教学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发挥法学专业的特色,深度挖掘“合同法”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如平等、诚信、友善。优化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体现思政指标点,将正能量引入教学体系,发挥合同法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兹以图例说明:

2.将课程思政融入“合同法”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精心设计“合同法”课程思政教案,根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作业论文各环节。同时加强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践行课程思政教育成果。兹以图例说明:

3.推进信息技术在“合同法”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创新与应用

切实推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创新与应用,通过学校在线课程平台建设弘扬正能量,将MOOC爱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翻转课堂,提高学生思政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新媒体传播社会热议案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

1.结合课程思政要求指标点,重新设计教学大纲,突出思政建设重点内容,形成“合同法”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根据“合同法”的特点和育人要求,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针对性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政治思想教育因素,将爱国、诚信、守法的法律素养;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等重点思政素质作为课程建设的指标纳入到教学大纲,体现具体指标点。兹以图例说明:

图例一:“合同法”课程思政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图例二:具体课程教学单元和课程思政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2.“合同法”课堂教学全过程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精心设计全新的课程思政教案,根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提升学生思政素养。在教学建设中,将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建设目标、专业知识点的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指导,在原有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法学专业的人文精神、法学专业素养和司法职业道德的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对法学专业的情感认知,树立全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课程典型案例十二个。如“重大误解”、“见义勇为”、“好意同乘”等。

3.积极运用在线课程平台及MOOC平台,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新方式。“合同法”充分运用在线课程平台、MOOC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教学环节,促成课程思政的高阶性。“合同法”目前已经完成在线课程建设,在平台资源库中,充实大量弘扬主旋律的论文、资料,在案例库中设置有关思政建设的案例视频。在作业讨论区,布置有关思政的论题。如:发布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中体现的讨论。

 

同时,依托MOOC开展翻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该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的爱课程平台上线,已完成四轮课程的教学,选课人数达一万多人。MOOC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介入最新的反映思政建设的案例视频,例如见义勇为、诚实信用、拾金不昧等案例说法视频。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

1.更新课程思政教学重点内容,加强民法典教育,提高学生法治素养。加强民法典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使得大学生真正领悟民法典的精神,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规则意识,增强权利意识,培养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课程负责人加强民法典教育的课程思政研究,已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有关民法典教育的课程思政教改论文一篇。

2.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运用新媒体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授课教师利用网络发布学术论文、授课视频、社会热议案例,提炼出思政元素,以隐性浸润式教育提升学生的法治理念、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班级微信群,在微信群发布思政教育的链接、案例、文章,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解答、引导,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融合。

3.依托交大在线课程平台、MOOC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翻转课堂。“合同法”在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上线,已完成四轮课程的教学,选课人数超过一万人,选课人数超过平均数。将MOOC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采用视频上传、案例资源上传、课堂翻转、网络讨论等多种新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使课程思政的建设影响范围更广,更具高阶性。

教学案例(权利与义务—规则意识):高校是社会规则意识培育的重镇,通过民法典的教育,能使大学生掌握社会生活总规则,强化规则意识。深挖民法典中的思政元素,将规则意识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如运用新媒体介绍“女子为等丈夫上车阻拦高铁关门”、“抢夺方向盘公交车坠江事件”、“三清山巨蟒峰被毁损案”等社会热议事件,结合民法典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思政元素的植入,采用课堂交互式讨论并结合在线课程平台的反馈,使学生明白这些违法行为是规则意识缺乏的表现,从而树立自身的规则意识,提升法治素养。

(四)课程评价与成效

1.“四位一体”的多元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建设取得成效。“四位一体”多元评价考核机制主要包括期末、期中考核、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线上学习行为考核。这一评价考核机制将学生课堂学习与学生课后学习及实践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多元评价机制的建立让过程性考核得以实现,形成包括学生思政素养水平的成绩。

2.团队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得到同行认可,师德师风得到进一步弘扬。“合同法”课程思政建设也提高了团队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课程思政专业能力得到同行认可。课程负责人2017年获北京交通大学教学名师称号;2020年获“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2021年获评第二届北京交通大学教书育人“最美课堂”。“合同法”2020年获评北京交通大学线上一流课程;2020 年获评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王世海老师2018年获北京市师德先锋称号。王俣璇老师2021年获北京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3.“合同法”形成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改革成效显著,受到学生好评。目前“合同法”教学大纲及教学文件更新完毕,形成落实思政指标点的课程思政教案,全面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形成典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从建设成果实践运用的效果来看,实现了建设的初衷,体现在学生的认识水平、综合能力,思想素质等三个方面的提升。学生积极参加创新训练项目,获得两次市级、一次校级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学生的政治素养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得到显著提升。

4.“合同法”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显著,通过教学交流、讲座、MOOC平台等传播方式形成示范效应。通过院系之间开展经常性的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推广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运用新媒体开展线上讲座,运用MOOC 平台结合课程思政建设,在全国范围内产生示范辐射效应。

六、工作反思

当前,法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性尚待进一步提高。下一步,学院将着重构建新的合作机制,注重师资发展,推进协同育人,有以下具体工作计划:

首先,构建“三结合”合作机制,即形成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课内、课外相互结合、课堂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合作机制,构建全员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合作机制。

其次,应注重师资力量的不断壮大与发展。大力推行“学习—交流—实践—反思”的教师培训模式,进一步促进课程思政与授课内容的有效结合。

最后,积极打造育人共同体,推进学院内教学科与团委、学生工作组形成合力,推动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体化。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

20211231